【本報訊】封閉60年的沙頭角邊境禁區是生態資源寶庫。綠色力量在今年2月禁區開放後,於該區進行蝴蝶生態普查,上月27日發現去年底才首次於本港有記錄的曲紋黛眼蝶(Lethechandica),目前沙頭角的蝴蝶品種已高達69種。該會重申,沙頭角面臨巨大發展壓力,促請政府盡快將該區的綠色地帶規定為「生態走廊」,保留具高生態及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記者:蔡建豪
綠色力量協辦的「蜆殼綠趣遊蹤─尋找蝴蝶」計劃,其中一個「蝴蝶普查員」項目,將有興趣人士訓練成普查員,協助長期搜集本地蝴蝶數據。25名普查員於上月27日到沙頭角實習期間,更有驚喜,成功發現曲紋黛眼蝶。綠色力量高級環境事務經理單家驊表示,今次在沙頭角發現曲紋黛眼蝶,可進一步了解這種蝴蝶在本港的分佈。
或因自然遷移而出現
曲紋黛眼蝶於去年底才首次在本港有記錄,本年初也有零星記錄,但只局限於大埔滘和烏蛟騰。附在蝴蝶前翅的白色斜紋,是黛眼蝶家族的共同特徵,過去本港只有四種黛眼蝶,包括白帶黛眼蝶、玉帶黛眼蝶、長紋黛眼蝶和波紋黛眼蝶。最近發現的曲紋黛眼蝶,令本地黛眼蝶的品種增加至五種。
單家驊指出,曲紋黛眼蝶主要分佈於東南亞和華南地區,曲紋黛眼蝶在本港出現,可能是基於自然遷移,也有可能是其幼蟲隨食料植物一同引入,或是成蟲隨季候風飄到香港。
曲紋黛眼蝶成蟲通常吸食樹液、腐熟水果和動物排遺,也有吸水的習性。幼蟲則主要進食禾本科植物如麻竹、颱風草及五節芒等,由於本港有其幼蟲食料植物,有利該物種建立穩定的族群。
在曲紋黛眼蝶以外,是次普查也發現侏儒鍔弄蝶及紅腋斑粉蝶等罕見品種,持續一年的普查有望再發現未記錄的新品種蝴蝶。
綠色力量建議將沙頭角及毗連的紅花嶺發展成綠色走廊,令珍貴的天然資源不受開放禁區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