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對金融大鱷、投資市場人士、小股民都是個重要日子。在這一天,希臘將會進行另一次國會選舉,結果不但將決定希臘的前途,更足以左右歐元及整個歐元區的命運。假若支持緊縮方案的政黨獲勝,恢復執行跟債權人包括IMF達成的協議,希臘將可繼續得到歐洲央行及國際金融機構貸款,不用賴債,也不用退出歐元區。一旦反緊縮的左派政黨獲勝,不肯履行貸款協議的承諾,外援將瞬即乾塘,希臘將被迫退出歐元區,重用德拉克馬。
當前歐洲以至全球金融動盪、股市、滙市、商品市場大幅波動,好像都跟這個日子有關,都跟希臘這個小國有關,彷彿幾百萬希臘選民就足以牽動全球的經濟神經。實情是希臘的政治危機反映的不僅是國內的矛盾,而是整個歐盟以至全球經濟去向的矛盾、爭端。
歐元區成立後一直順風順水,沒有甚麼大的爭議,反而讓成員國各取所需,享受了好幾年的經濟好景。德國就因貨幣一體化提高了出口競爭力,更容易打敗意大利、西班牙以至法國的對手,令她的出口連年有驕人的增長。歐豬國家則因為改用歐元免除了滙率風險,德國以及其他資金放膽投入,促成了房地產業空前興旺,甚至出現樓市泡沫。只是,好景掩蓋了結構性問題,包括財政紀律、銀行業監管標準不一、歐央行角色職能不清楚等。一遇上衝擊,泡沫登時爆破,結構性缺陷即時現形,希臘成了最脆弱的一環,所有矛盾一起爆發,成了個爛攤子,並禍延全個歐元區。真要救的話,歐元區要來個全面改革。
另一個大矛盾是當前的經濟弱勢究竟該厲行緊縮以除舊患還是大力救市促使經濟回復增長,再借增長解決債務、失業等重大危機。除了金融海嘯後頭幾個月外,從2010年上半年開始緊縮開支防止通脹一直是歐盟的經濟政策主調,德法固然大力推動,英國更成了減赤先鋒,削減開支不遺餘力。但兩年下來的成績顯示,越緊縮經濟越差,債務越深重,英國兩年多以來已兩次陷入衰退,歐盟其他國家同樣苦不堪言,看不到曙光。
希臘選民上次一面倒反緊縮其實反映了不少歐洲選民的不滿,並促使多國政府開始重新考慮緊縮政策是否仍然合時。不管6月17日的選舉結果如何,要調整的絕不僅是希臘,更是指整個歐元區及歐盟。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