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稿紙老虎 - 邁克

吃稿紙老虎 - 邁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文學研究中心和天地圖書攜手出版的《異鄉猛步──司明專欄選》,挑了作者五五至六五年間在《新生晚報》寫的「小塊文章」專欄一百六十餘篇,真令當日沒機會被油墨染黑指頭的井蛙大開眼界,沉溺在發現舊大陸的喜悅中不能自拔。特別是天天在報紙耕耘地盤的後起之「莠」,簡直像光天化日執到寶:一天到晚厚着臉皮自稱「爬格子動物」,卻連發明名詞的前輩也不認識!今時今日,大部份寫稿妹寫稿佬都以電腦勞作,根本沒有格子可爬,但曾經有過逐格逐格填寫功課經驗的,這五個字有種不可言喻的親切感,得知它們原來有親生老竇,立即把他視作相逢恨晚的知己。早已式微的pulpfiction,香港地稱為「三毫子小說」,首創名詞的竟然也是這位文字魔術師,大有同一地點被閃電擊中兩次之勢。一不離二二不離三,還有之前聞所未聞的「吃稿紙老虎」,交叉感染「吃角子老虎」和職業文人的生財工具,一聽驚為天人,恰巧剛剛讀完上海毛尖女士的新作《有一隻老虎在浴室》,想不手舞足蹈疾呼bingo都幾難。
那個時代靠筆耕糊口,必須具備風馳電掣特異功能,三蘇寫稿如車衣的本事早就膾炙人口,司明也不遑多讓,「每天寫一萬多字」,「曾有一個時期日寫長短十八篇」,搭叮叮也能疾書如飛,教人想起港產片黃金時期的鄭九組。「可是,我寫完稿發出去前則仔細看過的,這是商業道德,對資方要付責任;亦為自己的飯碗着想」,「工作本身總是值得歌頌的,不必談有崇高的目的,只為生活已可以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