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道】歐元滙價上月累跌近7%,加上歐債危機加劇,不僅對冲基金和機構投資者放棄歐元,新興國家中央銀行亦加入沽歐元之列,有別過往趁低吸納和增持外滙儲備中的非美元比重做法。
今年增長呆滯
英國《金融時報》報道,美銀美林交易紀錄顯示,除對冲基金和機構投資者,新興國家央行在5月亦不尋常地極速沽歐元。該行外滙策略師RichardCochinos稱,眾央行一年前力阻歐元滙價下跌,但今年歐元在外滙儲備增長呆滯,因央行儲備經理漸漸摒棄歐元。
野村證券表示,南韓過去數周斥70億美元(約543億港元)捍衞韓圜。印尼和菲律賓等央行同樣減持歐元。據道瓊斯通訊社指,截至5月25日,印度外滙儲備下跌17.42億美元(約135億港元)至2880億美元(約2.23萬億港元)。
增持英鎊澳元
新興國家央行外滙儲備過往以美元為主,因出口商品均以美元計價。歐元下挫時,常受到新興國家央行追捧低吸,藉以擴大外滙儲備中的非美元比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資料指,美元穩佔各國央行外滙儲備首位,比重達62.1%,歐元則佔25.1%。花旗集團分析報告指,各國央行今年4月的外滙儲備登頂,其後增長放緩。然而,受環球經濟不景及商品價格受挫影響,新興國家央行寧沽歐元,增持其他貨幣如英鎊、澳元及加拿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