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大埔沙螺洞是未經開發的鄉郊地帶,沙螺洞發展有限公司擬於該處興建合共60,000個龕位的靈灰閣,並將一片荒廢農地發展成蝴蝶保育區。但香港昆蟲學會指,該處荒廢農地是螢火蟲數量最多、密度最高的單一地點,合共發現三個品種的螢火蟲成蟲及幼蟲,憂慮破壞現有環境將完全摧毀螢火蟲的繁殖生境,促請環境諮詢委員會在審核環評時詳細考慮。
記者:蔡建豪
香港昆蟲學會會長饒戈表示,2010至2012年間曾在沙螺洞進行15次晚間螢火蟲調查,調查時間在日落後半小時至日落後兩小時進行。調查發現共有寬緣窗螢、黃頭脈翅螢及邊褐端黑螢等三個螢火蟲品種,每年5月至9月是螢火蟲活躍的季節,其中5、6及8月為高峯期。調查也發現,螢火蟲成蟲活動地域與幼蟲覓食地域重叠,均為茂密草披生境,原屬棄耕多年的農地。
好心做壞事
饒戈指出,在螢火蟲活動高峯期的晚上8時,平均一公頃面積會同時出現50至140隻螢火蟲成蟲,若以當地約20公頃同樣生態環境面積計算,推算發光的螢火蟲成蟲數目為1,000至2,800隻,是本港已知螢火蟲成蟲數目最大、密度最高的地點。
三個螢火蟲品種的數目分佈,約75%為邊褐端黑螢,5%為寬緣窗螢,其餘25%為黃頭脈翅螢。饒戈指出,目前只有台灣及香港有黃頭脈翅螢的紀錄,過去本港只有梧桐寨有單一的正式紀錄,是次沙螺洞不單發現黃頭脈翅螢,數目還非常可觀。
沙螺洞發展有限公司建議於該片荒廢農地設立蝴蝶保育區,必須將現有的草披清除,以種植適合蝴蝶食用的各類植物。饒戈認為將一個原來擁有極高特殊生態價值的生態環境破壞,打造人工蝴蝶園是「好心做壞事」。項目環評未有意識到螢火蟲生境的存在,應補充調查相關資料。
沙螺洞發展有限公司發言人指,保證荒廢農地不會進行翻土工程,願意研究將蝴蝶保育區轉為螢火蟲保育區,由於項目最快要在五年後才落實,有充裕時間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