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槍聲響起轟醒文藝少女中國心

那年槍聲響起
轟醒文藝少女中國心

【本報訊】89六四,改寫那一代人的生命軌迹。那一年,陳昕(圖)是個只愛寫詩畫畫的中四生。槍聲響起,喚醒她的中國心,憤然燒掉詩畫,立志做記者,跟過謝志峰闖蕩。繙譯六四死難者名冊,讓她眼淚再流,加入創立香港天安門母親運動。良知呼喚,叫她潛入印度的禁區關注人權問題、令她回鄉證被中共沒收。她有一個同樣沒回鄉證的丈夫,名叫蔡耀昌。

燒光詩畫立志當記者

陳昕的天安門母親之路,從中四目睹屠城開始。那年代,她愛看戴厚英、戴晴等新寫實主義作品,看見學聯的「哥哥姐姐」帶領學運表現出色,心想「中學生點解唔得?」勇字當頭加入中學生聯盟。
六四後,扶貧、「能力建設」等改變中國情懷令她熱血上湧,自覺詩、畫無用,一把火將作品燒光,立志做記者。大學畢業後,到傳訊電視CTN跟偶像謝志峰闖蕩,後來跳槽亞視──那個年代的亞視。
99年,香港傳媒陷入困局,「電視台覺得六四冇新進展,觀眾冇興趣。我自己諗點解?係資訊封閉?定係大家唔願意再面對?」轉業加入「中國人權」,繙譯六四死難者名單,「一路睇,一路喊」。她希望更多人知道六四難屬的故事,2000年與莫昭如等人以劇場方式講六四,香港天安門母親運動漸漸成形。那一年,她有份協助六四難屬在紐約入稟控告正值外訪的李鵬,結果李鵬敗走,提早離開。

關注全球「被失蹤者」

協助六四難屬,令她關注到全球「被失蹤者」故事。03年暑假,她北上拍攝六四受難者家屬證辭。為了解受壓迫人士傷痛,她曾進入印度東北部、嚴限外國人出入的曼尼普爾山區,撰寫人權報告,其後繼續於人權組織工作,穿梭中國不同省市揭露人權問題,08年被沒收回鄉證。「對比起其他國家嘅人權工作者,好多時要坐監、人身安全受威脅,我嘅經歷係好小事」。
陳昕說:「如果冇六四,我可能仲喺度寫緊詩、畫緊畫;如果冇六四,中國可能會有好多真正愛國嘅人士。」她慨嘆,六四後,北京的人開始愛上賺快錢,「覺得有錢享受幾年,死都無憾」。但地方經濟越要發展,就越要維穩,變成今天的惡性循環。幸好蟻民漸懂得以維權運動自強,烏坎村、陳光誠……終有一天,獨裁政權要作出正面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