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沉迷賭博禍害多。有調查發現家有爛賭父母的青少年,承受的精神壓力較大,易患上抑鬱及焦慮症等情緒病,一成受訪學生表示因父母賭博致無錢參與課外活動,或因賭債而遭人騷擾;甚至有學生因父母賭博而「食不飽,穿不暖」。
記者:歐陽子瑩
青協今年2至4月向協會提供駐校服務的11間中學,以問卷訪問926名中一至中五學生。47%受訪學生表示,父或母在過去一年曾經賭博,近17%(155人)認為父或母有問題賭博行為。
受害女生匿埋喊
受爛賭父母影響,有三成學生表示,過去一年父母曾為賭博問題爭吵、親子相處的時間減少。約四分一人對家庭失去信心,一成人無錢參與興趣班,更有7%學生表示吃不飽。青協又比對學生認為父母有賭博問題及沒有賭博的兩個群組,發現前者學生的壓力、焦慮及抑鬱程度都較高(見表)。
26歲的馬小姐,當廚師的父親因爛賭,在她讀初中時欠下巨債,家人要賣掉居屋,將數十萬元「填氹」,每月再要還債近一萬元。她回想當時十分灰心及深受壓力困擾,更埋怨「點解佢係我呀爸?」母親為此經常與父親吵架,「覺得好驚,會匿埋自己喊,又擔心會冇書讀」。為了減輕家庭負擔,她只好去做兼職,月賺千餘元自給自足。父親最終到了外國工作,她曾寫信勸喻父親戒賭,「貪財是萬惡根源」。
調查又發現,三成受訪中學生錯誤地認為賭博可以減壓及賺錢,46%坦言在過去一年內曾經賭博,最多人玩麻雀、撲克(33%),之後是含賭博成份的電子遊戲(27.8%)及六合彩(13.9%)。
青協青年全健中心督導主任徐小曼表示,父母參與賭博除了影響夫婦及親子關係外,嚴重者更會令子女缺乏安全感,同時增加子女患上抑鬱、焦慮等情緒病風險。她又指,受訪學生可能成為問題賭徒的普及率有3.5%,情況不容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