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樹森:施叔青的香港情緣 - 鄭樹森

鄭樹森:施叔青的香港情緣 - 鄭樹森

我跟施叔青女士1960年代後期的交往,多數是在《文學季刊》聚會,偶爾有一兩次在明星。施女士的早期作品,比較有名的有〈安崎坑〉、〈泥匠們的祭典〉等,她受現代主義影響,較多經營疏離感。我離開台灣前,她和哈佛大學人類學博士施中和(RobertSilin)結婚。施中和來台灣研究大同電器從家族事業轉型為現代組織企業的過程,是早年罕見的研究。1970年代後期,施中和到香港工作,改行研究中國的石油資源分佈。施叔青也一併移居香港。後來女兒也在香港長大,近年更回到香港工作。施叔青在香港時活躍於收藏界和中國藝術研究界,又當過香港藝術中心節目總監,跟香港的關係很深,直至1994年才離開香港。

施女士前後在香港居住十七年,可以說是廣義的香港作家。居港時完成「香港三部曲」的《她名叫蝴蝶》、《遍山洋紫荊》、《寂寞雲園》,長篇《維多利亞俱樂部》和短篇集《愫細怨》,涵蓋整個英國統治下的香港風貌。但這些書都在台北出版。《維多利亞俱樂部》出版前,我安排在1984年11月《聯合文學》破天荒九萬字一期登完。從《愫細怨》可以看到施叔青跟很多金融界的外籍人士往來,這主要來自她先生的關係,她因此觀察到本地人未必有機會見到的一面。《愫細怨》裏的中外情緣,或者各種文化隔閡而造成的誤解,也是她從比較特殊的社交圈裏觀察而來的材料。她經常進出外籍人士的會所等比較特殊的社交空間,因此《維多利亞俱樂部》有我們一般所未能見的、另一種華洋雜處的香港社會風貌,是香港九七前的一個縮影。「香港三部曲」牽涉的歷史較多,寫當代的部份較少,但《愫細怨》和《維多利亞俱樂部》的確有本地作家所未能透視的層面,這跟所謂「為作新詞」不同,她的確有這樣的生活體驗。張愛玲的短篇小說起碼有三分一跟香港有關,她描寫香港華洋雜處一面的作品,可能就由施叔青女士繼承;《愫細怨》裏愫細這個Susie的洋名,就來自張愛玲〈沈香屑──第二爐香〉。施女士早年也被某些評論家歸納為所謂廣義的張派,但很明顯,她後來有很不同的成就。在我的閱讀經驗裏,就香港文學而言,施叔青有她特殊而重大的成就。她多寫香港金融、商業社會裏的動力人物,其他香港作家好像沒有這方面的寫作,例如鍾曉陽較多聚焦局面較細的戀情,鍾玲玲作品的企圖大一點,但也是比較狹窄的知識分子圈,黃碧雲則完全是內心世界,精神層面多些,所以我覺得施叔青女士在香港文學中有她獨特的位置。
施叔青還在台北淡江大學修法文時,妹妹李昂來台北上補習班,預備重考。李昂在升學壓力下,竟然也寫了〈花季〉交《文學季刊》發表,結果一鳴驚人。〈花季〉屬於怪誕(grotesque)的路線,她在我們的聚會出現時,我們都很驚訝,這麼年輕的女孩子能寫出想像力如此豐富、異乎尋常的作品。年輕時非常英俊的奚淞兄,在《文學季刊》發表〈封神榜裏的哪吒〉後,備受矚目。施叔青常和他在一塊,有一位老先生還以為他們在「拍拖」,後來才知道是天大的誤會。
(鄭樹森口述,熊志琴訪問及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