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醫生就好像一個好偵探,抽絲剝繭從中破案,所以好的觀察力不可缺少。但要訓練學生有好的觀察力,一點也不容易。八、九十年代中大醫學院有一個家傳戶曉的真人真事,是關於一個教授教導醫學生觀察力的重要性。
話說有一天醫學生上糖尿病的一課,眾所周知糖尿病病人血糖過高,血糖會通過腎臟在尿液排出,因此用試紙測試可能會測出糖份,甚至有時小便不小心滴到鞋面,乾透後會留下糖的結晶。
當時,教授突然告訴醫學生,他有一個絕招,比平日的測試更厲害,他取出病人尿液的樣本,表示只要用口試一下,便知道他是否有糖尿。
他說畢便親自示範,先把手指點入尿液,再把手指放在口中。在場的醫學生都嘖嘖稱奇,雖然書本上沒教,但想到教授可能是一個世外高人,於是照辦煮碗地按老師的吩咐做一次,教授見到醫學生通通照他的話去做,便笑着解開謎底,原來他放在尿液樣本的是食指,但放在口中的是中指!當場的醫學生立即知道自己中計了,從此他們便深深記住這個觀察力的重要性。
最近遇到一個好例子。有一名抑鬱病人獲轉介來求診,希望可減低安眠藥份量,我為她處方了血清素,一路進展還不錯,安眠藥份量減了不少,後來她出現了晚間咳嗽的問題,我最初以為是血清素引致的後遺症,於是替她停了藥,再加快減安眠藥的速度。
但她的情況不但沒有改善,還出現疲倦、周身痛和痕癢的問題,我還以為是減安眠藥引致的反應,但是內科醫生覺得情況未必如此簡單,並發現她有很輕微的黃膽,要求她入院檢查。雖然大部份的檢查都正常,但內科醫生沒有放棄,鍥而不捨,終於讓他發現,原來病人出現的不適都是因為她患上戊型肝炎,跟她減安眠藥沒有關係!
精神科專科醫生 李德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