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婦女懷孕至生產禁忌多多,樣樣都要忍,到了分娩時更要經歷十級痛楚,產後又要忙於照顧嬰兒,身心極疲累。本港估計約11%產婦出現抑鬱症狀,部份人更要轉介精神科跟進或接受心理輔導。有婦產科醫護強調,產婦除調養身體外,心理健康都不能忽略,家人及丈夫須全力作支援。 記者:梁麗兒
荃灣港安醫院產科部高級護理經理陳章瓏表示,孕婦臨盆前數天,因間中有陣痛,通常較難入睡。加上生產前後,心情受荷爾蒙變化影響很大,不容忽視,「分娩前幾日已經冇覺好瞓,生嘅時候又要承受撕裂嘅痛楚。生完後會好開心,但同時又擔心BB點解會冇頭髮、有肉粒等問題,之後又要忙住湊BB、每晚起身餵人奶,脾氣會好差,情緒起伏好大」。
丈夫宜請長假陪伴
該院產科部門會為產後一周覆診的婦女做問卷調查,評估有否抑鬱症狀。陳章瓏指結果發現,與全球產後抑鬱症病發率接近,約11%人患病須轉介。她強調婦女需要丈夫及家人全力支持,才能減輕產後及育嬰的壓力,丈夫最好能申請較長假期陪伴,婦女也要及早參與產前講座,做好準備;若計劃聘請陪月或由家人照顧,宜產前有一定時間相處,互相適應。
婦產科專科醫生靳嘉仁指產婦患抑鬱症早期症狀包括情緒低落、常哭、脾氣暴躁、失眠等,其後演變至拒絕溝通、不想照顧嬰兒等,嚴重甚至有自殺或殺嬰傾向。他指整體產婦中,少於2%人須轉介精神科處理。
他稱,以往曾處理一名少婦產後抑鬱個案,該年輕女子產後出現幻覺,認為嬰兒很古怪及不懷好意,曾接受心理輔導,其後一次病發將嬰兒擲出家門外,並割手自殺,最後須入院治理。他表示產婦有可能因嬰兒患病、要做手術、分娩傷口發炎或貧血、與丈夫有爭拗等,而出現抑鬱症狀,故家人支援十分重要,包括丈夫幫忙育嬰、做家務等,可分擔其壓力。
身體護理亦不容忽視。陳章瓏指踏入夏天,無論分娩傷口在腹部或陰道,或會因流汗令傷口不適,提議產婦貼紗布吸汗。至於行血食品如木耳、酒、人參及當歸等都不宜即時食用,並提醒餵哺母乳的產婦,會有0.05%飲食透過母乳傳給嬰兒,故要小心選擇食物種類。
傳統禁忌如洗頭會入風等,陳章瓏認為古代因使用井水冲凉洗頭,未必煲滾,故擔心產婦着凉而不准洗頭,現代人則沒有此問題,勸喻產婦不應過份迷信,最重要做足保暖功夫,如多穿衣、洗頭後即時吹乾頭髮。若餵哺母乳有問題,如乳脹、奶水不足等;或惡露未清,應盡快求醫。
《婦女產後的情緒變化》
產後沮喪
逾半產婦分娩後三至五天,會感到悶悶不樂、失眠、煩躁、情緒不穩及易哭。若獲得家人的照顧諒解及關懷,症狀很快消除,否則情況繼續惡化。
產後抑鬱
常見於產後六周至半年內,產婦情緒低落、失眠、早醒、無精力、食慾不振、感焦慮或驚恐,甚至覺得嬰兒是負累,嚴重或有自殺或傷害嬰兒念頭。宜立即求醫,接受心理輔導或藥物治療。
產後精神病
小部份人出現精神錯亂,分娩後數周開始思想及行為怪異,有幻覺或幻聽,認為自己被迫害,感到恐懼或抑鬱,甚至傷害自己或嬰兒。應到急症室求診或尋求精神科醫生治療。
資料來源:荃灣港安醫院《產後護理小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