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二年春夏之間,納粹空軍把空襲的目標從工業城市轉向Bath、York等文化名城,劍橋也可能受襲。劍橋大學的師生大家輪流在各學院屋頂值夜,希望即使受襲也能盡快通知各人走避及滅火,減少古蹟所受的破壞。
兩位在劍橋的經濟學大師:凱恩斯(JohnM.Keynes)、海耶克(FriedrichHayek)也跟其他人輪番值夜。海耶克的兒子回憶說,某一個晚上,兩位大師碰巧一起在King'sChapel屋頂值夜。還好,德國空軍沒有來襲,兩位大師只是熬了一晚夜,不必真的面對無情的炮火與震耳欲聾的炸彈聲響。
在那個漫漫長夜,兩位經濟學大師會不會就如何應對經濟大蕭條而爭論不休呢?海耶克是不是繼續對凱恩斯的經濟理論提出批評呢?可惜,兩位事後都沒有提。
撇開七十年前的那個晚上,正如NicholasWapshott在"KeynesHayek:TheClashthatDefinedModernEconomics"所言,兩位學者在經濟學上的不同取態,不同理論的確主導了現代經濟政策的討論,即使到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即使在金融海嘯、歐債危機等最熱門課題上,大部份討論或爭論者的立場都源自凱恩斯或海耶克。
力主不斷擴大救市規模,大印鈔票甚至主動製造通脹以刺激消費及投資的官員學者正是以凱恩斯為師,認為市場受到重創後無法復原,必須借助外力特別是政府及央行的介入,就像缺電無法起動的車要靠其他汽車用「過江龍」把車撻着一樣。凱恩斯從三十年代起就倡議以此應付大蕭條,並一直成為政府救市的指導思想。
反對政府救市,力主緊縮以避免市場進一步失衡的人則肯定受海耶克理論的影響。對海耶克來說,凱恩斯引入政府作援手的想法動機雖好,遺禍卻非常深遠,甚至可以是災難性的。因為政府以開支大規模介入經濟活動會造成巨大扭曲及浪費,會引發難以克服的通脹;而在政治上更會為令「政府強、社會及公民弱」的可怕局面,直接威脅個人的自由空間。
想重溫凱恩斯、海耶克及他們的徒子徒孫的爭論,想更了解當前重大政經危機的討論,NicholasWapshott的書實在值得一看。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