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雀行動搬上舞台男主角把公安當狗

黃雀行動搬上舞台
男主角把公安當狗

【本報訊】撤離,還是留守?23年後,潘劍秋試圖找出答案,「如果當日果斷叫群眾撤離,可能唔會死咁多人」。他是六四舞台劇《讓黃雀飛》的男主角,劇中以死迎接解放軍,用鮮血換取民主;現實中他選擇離開,「始終係人命」。回望歷史,才容易叫人抽離,「如果大家能夠冷靜分析形勢,可能唔會有更多流血事件」。

「見到狗成個人震晒唔敢郁」

潘劍秋近月疑神疑鬼,與友人約會,明明準時又以為遲到;好幾次排戲後返家,總要在樓下公園喝支啤酒,「個人低落得好緊要」。他在劇中經常要回想血淋淋的片段,輾轉難眠,「夢見我被殺或殺人,或者被人肢解」。六四那年他只不過幾歲,屠城卻恍如在眼前。
營救民運人士的「黃雀行動」今年搬上舞台。潘劍秋飾演男主角項明,被中共列為頭號通緝的民運領袖,與女友逃亡到香港後患上「創傷後遺症」,「成日凝住有公安跟住佢」。要演繹被追捕的恐懼,他索性把公安當成狗,「我好驚狗,只要有狗出現,成個人就會震晒,郁都唔敢郁,呢個感覺好適合用喺度」。
沒經歷六四,沒試過逃亡,潘劍秋從支聯會成員了解營救經過,不寒而慄。他試過在工廈貨自困10分鐘,想像逃亡時船艙的狹逼。但再多的想像力,也無法演繹生死攸關的震撼。唯一是在劇中目睹學生中槍倒地,他崩潰流淚,「我攬實佢時眼淚湧出嚟,嗰一刻我做到六四嘅傷痛」。
要民主,還是保性命?這是潘劍秋在劇中的內心掙扎。劇中的項明想過撤離,最終仍冒死阻擋解放軍入城;逃亡到美國,他追求安穩生活,女友堅持延續民主夢。23年後回望,潘劍秋說答案永沒對與錯,「當時見到軍隊,可能我都一腔熱血,死就死」,但冷靜過後,「當日選擇留低嘅人,總有一刻會問,呢個係咪最啱方法」。他引用劇中的對白作結,「爭取中國民主路很漫長,但方法不止一種」。

年輕演員將首度參加集會

潘劍秋27歲,近年才認識六四;在劇中飾演逃亡學生的林國儀,今年28歲,對六四也所知不多,「冇人同我講,歷史書冇教」。
去年從報章得知中共意圖用錢收買「天安門母親」,她怒不可遏,主動尋找真相,「成班市民手無寸鐵,點解要出動軍隊射殺,用坦克車轆佢哋?」
林國儀從沒聽過「黃雀行動」,今次拍劇讓她了解更多,「流亡人士冇做錯,點解要面對死亡」。她與潘劍秋今年將首次出席六四集會,這是舞台劇以外的啟發,「搵錢工作再唔係藉口,唔去關心祖國發生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