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時分,醫肚時刻,當天朗氣清,我喜走路五分鐘到南山邨街市內的「嘉湖」享受蒸飯;或梅菜,或鹹蛋,蒸上肉餅和白飯,再加一碗青紅蘿蔔湯,再加一塊炸排骨,足以助我抵抗餘下幾個鐘頭的辦公室鬥爭。
但五月六月比較麻煩,因為端午節近,「嘉湖」休業,全力製糉,有好長的一段時間我將非常想念蒸飯。
「嘉湖糉」是出名的,每年訂購者眾,五十隻,一百隻,派司機到取,是上佳的送禮贈品。訂單多,必須集中精力應付,熟客們惟有忍耐,所以待到六月下旬便要排隊才可吃到蒸飯,大家吊癮久了,都來「搶」食,每天遂有一番熱鬧的「鬥爭」。
一間小食肆為什麼能夠持久經營並且長做長旺?
恐怕只因不貪。家庭式經營,親力親為,不開分店,食物品質便有保證。某回偷聽到店主對客人說,你放心好了,我們不放味精,鹽醋油米也全是好材料,因為我們也愛吃自己弄出來的食物,客人吃什麼,我們同樣吃什麼,我們不會虧待客人,因為不想虧待自己。
如果你在周日中午前往光顧,或有機會看到店主四代同堂排排坐的溫馨場面,白髮蒼蒼的老媽媽,然後是女兒和兒子,再來是孫女,接下去還有青少年的接棒人,各有分工,忙碌着,也互相調侃着,甚至偶爾互相爭拗着,頗有幾分TVB處境式喜劇的實況意味。這就是尋常,這就是人間,這就是過日子。
但平日若去光顧,最好先打個電話確定是否開門。尋常日子就是想做就做,想休息就休息,不一定招呼客人。如果開店,周日特別提供鹹豆漿和小籠包,並有油條餈飯,必食。祝你好運,遇到它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