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流1:數碼彈起 CD已死?

尚流1:數碼彈起 CD已死?

想買CD,才發覺很難買。旺區銅鑼灣只有兩間影音店—崇光後面街舖或HMV。前者,全日人山人海,30秒內要完成交易,急過買個橙;後者,假如你見過它的光輝年代,今天你看到那近乎唔覺的CD部,你會覺得非常心酸。結果,我甚麼都沒有買。事實是,我根本沒有步出過家門—數碼世代,㩒個掣,甚麼歌都有了,買CD幹嗎?

記者:劉嘉蕙
攝影:譚盈傑、劉嘉蕙

$49養起佢

關於資金的問題,我一口氣問了以下問題:網上音樂平台Soliton月費$49,跟快餐店小菜套餐差不多,「這是業界規定,不是我們定的。」Soliton發言人四十二說。能有利潤嗎?「Thinmargin(好窄)。」佔收入幾多?「全部,你哋畀$49養晒我哋㗎啦!」員工廿多人、灣仔寫字樓逾千呎,去年底廣告賣到如此張狂,$49包晒?「大家以為我們花了很多錢,其實沒有。廣告費百多萬,製作差不多不花錢,因為只買了一句歌詞的版權。時機我們有度過的,十月尾,全世界都紅紅綠綠,這個時候只要擺個簡單的廣告,就好搶眼。」
網上音樂串流平台,香港不多,但也不缺,Moov和KKBox再加上YouTube和一眾地下管道,七百萬人夠歌聽有凸,年年叱吒歌手喊晒訴說世道艱難,音樂圈,還值得攙一腳嗎?「市場上的兩個主要對手,Moov和KKBox,前者比較像公司贈品,而KKBox是台灣公司;YouTube雖然免費,但不容易搵到你想要的版本。我們想做的,是如何令人覺得畀錢之後,聽歌搵歌方便咗。」追求方便和快捷,是人性,「其實上網下載歌曲不應該犯法,只是行業裏的人沒有嘗試與世界接軌,結果用法例管制人們尋求方便。」所以他們用一個有趣的方法去做,「這個世界很兩極化,一係好搵錢、一係做慈善。我們的想法是,做件有趣事,大家開心,又開到飯,就夠,不是要發達。」Soliton意譯「粒子」,今天你看到的這一粒,是數碼音樂,之後可以是其他。

■數碼的年代,人們關心的只是如何得到音樂,而不再是CD整體概念、質素、包裝和樂人的意念,一首歌,往往只剩下好聽或不好聽,得到或得不到,只不過是㩒粒掣,搞掂!

■四十二至今從未以真面目示人,他不想由一個人代表一間公司。

■Soliton着重用戶意見,邊做邊改,「有時顧客有建議,我哋唔識做,乾脆叫他們來幫我哋做。」

不是做音樂圈

作為一個網上音樂平台,Soliton弔詭在於,他們沒有在標榜音樂。「我們經常提醒自己,我們不是在做音樂圈,只係想令件事好玩啲,音樂只是其中一部份,其他範疇,陸續有嚟。」根據四十二的描述,Soliton管理層是在各自的行業「做得OK」的人,偏偏就是沒有音樂人,「可能是好處,我們不懂得行規,也就沒有包袱。跟唱片公司傾版權,老老實實去傾,用commonsense去傾,覺得唔妥就講,可能因為咁,反而work喎!」
音樂唱片市道低迷,有人賴樂迷無良心、有人賴創作無質素、有人賴唱片公司食水深。四十二提出了外行人的觀察,「雖然賣唔到碟,但唱片公司卻沒有少到,YouTube的排位,頭十位都是音樂歌曲,即是人們根本沒有放棄音樂,那問題出在哪?係咪市場上,同一班人做着同一件事太耐,睇不到其他嘅可能性?」正如一開始,他們以為每間唱片公司都有一個資料庫,你付錢買版權,就會得到一組歌曲歌詞。「原來無一間唱片公司係咁做!揀一隻歌,要link去美國server,當地設施好舊,搞好耐時間;簡單如搵林夕的作品,又會有幾個譯名,好亂。可能這類音樂平台畢竟少,數埋得幾個,他們不會建立系統,做好套嘢等你嚟攞。這也反映了行業跟不上時代,好多行內人仲好老派,他們未必接受到呢個年代有好大班人,不用買碟而又有歌聽!」當然,亦有人接受不到要錢才有歌聽。

■四十二:「黃貫中的歌點擊率好高,相反有些受歡迎歌手點擊率係零。」邊個?「梗係唔講。」

■一度引起熱話的巴士歌詞廣告。

90後樂迷:點解要買CD?

千禧兒童懂性以來,音樂就是下載而來的。ChiKin堪稱一個專業樂迷:他在網站寫樂評、在音樂座談會演講,剛大學一年級的他才20歲。假如音樂還停留在一板一眼的CD年代,就不會有這種早熟樂迷。他人生第一部音樂播放器是,「唔記得係128還是256mb」的MP3機;歌手唱片封套漂不漂亮、歌詞集有多精美,從不是討論項目,因為友儕間都不把「擁有CD」當一回事,「年輕人無乜錢,又想同朋友有話題,很自然會想用最少錢做到最多事。」上一輩樂迷不會明白千禧樂迷,跟ChiKin去獨立音樂唱片店,他說起自己多寫樂評少買碟,店主劈頭就罵,「你自以為幫緊,其實傷害緊呢個行業!」
ChiKin替港台節目做嘉賓,有CD店老闆說這一代人不計較音質,「食開垃圾唔識食魚翅」,他有理說不清。「講音質,老實講我真係未聽到好大分別,即使有,又是否值得我花100元去買?」況且又不是Hi-Fi友。「其實我也不喜歡串流聽歌,次次聽單曲,現在很多唱片已不重視整體概念,求其將十隻歌拉雜成軍,質素參差,變得好即食。但在電台和電視台再無好音樂節目之下,我們如果唔自己搵,如何得到音樂?」現在他一年買三、四隻CD,自言在同輩中已算「大戶」,「我重視CD的珍藏價值,好像蘇打綠的《春.日光》,附送一大本Sodazine,講解歌曲背後故事,是數碼取代不了的。」同時又擔心,「我好驚數碼破產,試過電腦硬碟死咗,一夜間所有嘅歌無晒。」不過,問題又回到起點,「學生哥好多錢要使,點解要買CD?」

■ChiKin是千禧兒童,在他的成長中,音樂差不多與CD拉不上關係。

■蘇打綠《春.日光》一碟值得買,因為擁有音樂之外的收藏價值。

數碼樂隊:KNOW-HOW

六人行的ModernChildren自言是徹徹底底的「數碼band」,他們透過網上論壇相識成軍,去年11月推出同名音樂大碟App。出App的香港樂隊很多,但沒有像MC這一類的:十隻歌足本收錄、附歌詞、總長約40分鐘,「家啲人都用手機聽歌,即使買CD都會即刻灌入電腦或手機,咁不如直接出App!」重點是,免費。「我哋嘅目的是畀多啲人聽,不是掙錢,80後90後唔會畀錢聽歌㗎啦,如果收錢,一定無人download,大多數人去AppStore,只會睇免費金榜!就算平到1.99美元,都唔會有人買!」
大碟App推出半年,有六千人下載,比本地二線歌手賣碟量更多,樂迷遠至歐洲、美洲及中東,令他們喜出望外,「如果淨係出CD,好難衝出國際,隻碟寄到去唔知有無人聽。現在有西班牙人來找我們買碟。」MC成員個個是80後,習慣運用科技,拍宣傳片、MV,統統DIY,「無計過件事應該要使幾多錢,全部係拍膊頭。」有人下載,AppStore會提供數據,變相幫他們監控市場,連宣傳都慳水慳力,只用facebook及微博,更練成少少心得:「更新facebook嘅黃金時間係星期日夜晚八點,星期一返工會特別多人Share!」

■ModernChildren成員,五缺一。

■音樂App大碟受歡迎,兩個月後催生了實體CD,印了二千,再開演唱會。

■App內的遊戲是樂隊的招牌樂器,樂迷可跟着篤,與樂隊Jam歌。

■App好處是有互動性,有不同版面,畀人有userexperience。

■每個團員都有代表佢哋嘅卡通公仔。

■大碟有六千人下載,Android和Apple各三千,可隨時update走勢、地區分佈。

後記:賣碟人絮語

這年頭,誰還賣CD,獨立音樂界面對的是一片更冷酷的異境,跟ZooRecords店主楊仔「不小心」聊了兩小時,中間一個客人都沒有。「年年都蝕㗎喇!」這店做了快十年,我都不好意思再問下去了。
那個黃昏,楊仔說了這些,關於CD、關於音樂,又或者不關於:
「CD一百蚊一隻有幾貴?啲人攞幾百萬去炒股票?」
「聽歌唔畀錢,係人格低落;科技發達,但人格追唔上科技!」
「咩人仲買CD?一個正常人,有生活的人,會行街諗吓自己今日想做乜的正常人!」
「點解要儲CD,因為係一種經歷,有個CD架畀你摸吓,你記得自己低潮時買過呢隻碟、好多美好回憶。」
「我唔覺得CD會死,家啲人只係唔識諗,我等待佢哋有日覺醒。」
看來,現代人要覺醒的事情,恍惚太多了。

■ZooRecords開了差不多十年,年年蝕,靠的不是熱情是甚麼?

■實體CD在若干年後,恐怕也要步黑膠後塵,變成小眾玩意。

ZooRecords(23092911)
地址:旺角西洋菜街234號3樓
網址: http://www.zoo-record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