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式舞廳主要是以「插飛」來計鐘錢,小姐坐枱時以每一首歌當作一個鐘,一首歌播完就於枱上的杯插一張票,埋單時就依票來計鐘錢。六、七十年代的老歌一般較短,每首約兩分多鐘,現時的流行歌則長約四、五分鐘,所以舞廳為了賺鐘錢,多年來也堅持播六、七十年代的老歌。
小姐博懵插多幾張
今日結業的金龍鳳舞廳在六、七十年代於佐敦紅極一時,至今仍保存着很多舊舞廳的傳統,亦是香港碩果僅存的「叫咪」場,小姐過枱,鐘房會先叫咪:「××去一號枱。」然後紀錄入賬單。通常過了兩part,鐘房又會叫咪向客報鐘,「叫咪比插飛場更早出現,而且公正好多,插飛場的小姐成日趁啲客飲大咗,博懵插多幾張飛。雖然有啲人覺得嘈,有啲客反而認為咁至夠熱鬧。」一位舞廳熟客解釋。
金龍鳳大班蕙二姐說:「三十幾年前舞廳全盛時期,當時的舞女大多數都係後生女,啲客一晚捧場過百票,都未必有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