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稱的「邵逸夫獎」昨公佈第九屆得獎名單,共有五位科學家獲獎,全部來自歐美國家。
連續三屆沒華人得獎
邵逸夫獎設有三個獎項,分別為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以及數學科學,每項獎金100萬美元。今屆的天文學獎由美國的DavidCJewitt及JaneLuu獲得,他們在93年發現海王星以外物體,對科學家了解行星形成過程的早期情況,極有幫助。
生命科學與醫學則頒予德國科學家Franz-UlrichHartl及美國科學家ArthurLHorwich,表彰他們在解析蛋白質折叠的分子機制上的貢獻,有助開發腦退化症的新治療方法。
至於數學科學獎,由發明Motivic積分的法國數學家MaximLKontsevich奪得。
對於連續三屆沒有華人或中國學者得獎,評審會主席、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楊振寧認為,目前中國發展科研的資金及設備都較歐美遜色,以今屆天文學獎為例,得獎者的研究都在夏威夷的國際天文台進行,「中國沒有參與,而世界最大型的天文台亦不在中國」。他預期10至20年後中國科研在國際上會有更大競爭力。
楊振寧籲港推動科研
楊振寧指出,全球的領導人都意會到發展科技的重要性,他認為香港近20年的科研發展快,新特首一定要注意,協助推動。
2012年邵逸夫獎得獎人
天文學獎
得獎人:DavidCJewitt(美國)、JaneLuu(美國)
獲獎原因:發現海王星以外物體及描述其特性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
得獎人:Franz-UlrichHartl(德國)、ArthurLHorwich(美國)
獲獎原因:確定蛋白質「分子伴侶」對蛋白質折叠的影響,有助開發治療腦退化症的新治療方法
數學科學獎
得獎人:MaximLKontsevich(法國)
獲獎原因:在代數、幾何和數學物理,特別是形變量子化,Motivic積分和鏡像對稱有開創性工作
資料來源:邵逸夫獎評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