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策透視:北疆起風雲外闖謀對策 - 郭小民

國策透視:北疆起風雲外闖謀對策 - 郭小民

當大家的焦點仍擺脫不了中國南疆——黃岩島的糾纏之際,北疆風雲又起。蒙古仲裁中心勒令中國大冶有色金屬(0661)交還阿雷努爾礦的採礦權,這是繼中鋁(2600)提出收購南戈壁(1878)股權,暫停南戈壁於蒙古擁有的勘探及開採權後,另一衝着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措施。表面看是蒙古將於6月選舉,加上計劃推行的「礦產法」以及對外關係及貿易部將礦業、金融及媒體、信息及通信業列作三大戰略部門,外資若投資逾49%或1000億圖格裡克(7600萬美元),必須得議會及政府批准有關外,實際卻是中蒙的深層次矛盾及大國角力所致。

蒙古怕中國「又打回來」

蒙古於1911年宣佈自治到1921年正式獨立,均由沙俄及蘇聯先後策劃,直到1945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才正式承認,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與其建交。文革期間蘇聯重兵屯結於中蒙邊境,令毛澤東當年更認為中蘇難免一戰,直到90年代初蘇聯解體後,蒙古才由被稱為「第十六個加盟共和國」解放,走向經濟接近中國,政治保持中俄平衡,並且積極發展與美國、西歐及日本的「第三鄰國」戰略。
然而,至今內地仍有不少聲音期待蒙古終有日要回歸。其實除唐初曾將蒙古列入版圖外,先秦以來中國北疆均以長城為界(《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中社科院,1991)。元朝只是蒙古吞金滅宋所建立的大帝國一部份,清朝的海棠葉版圖亦只是女真族於併吞蒙古後再滅明所致;在蒙古人眼中,中國人從來都未正式在蒙古行使過統治權。反而對於90年代後期,中國企業大量在蒙古收購礦藏和開採,認為是中國在掠奪資源,「中國又要打回來了」。
蒙古礦產豐厚,煤、瑩石、鎢、金、鐵、錫外,更是亞洲最多的銅、鉬礦藏。優質礦藏多由美、加、俄控制,礦產出口更佔蒙古全部出口的91%,其中89%輸中國,以銅、煤、黃金為主。中蒙邊界長達4700公里,俄國及其後的蘇聯對中國實際並不友善,亦是掠奪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其資助及支持的中國共產黨,只不過是要把中國變成附屬國而已。加上美、日要藉蒙古制衡中、俄,蒙古更成各國於亞洲必爭的「棋子」。

併購資源勿一步到位

蒙古雖然是上合組織的觀察員,而且只是中俄間的全球第二大內陸國,卻被邀以北約全球夥伴關係框架內的「和平夥伴關係國地位」參加即將於芝加哥召開的北約峯會。除顯示北約的東擴步伐外,更反映蒙古籍「多支點」、「開放」手段以達到「四面開花」的戰略來保障本身安全,更突顯對中、俄,特別是中國的不信任。中國面對四面圍堵,企業走出去碰壁連連,實要檢視目前四出併購資源的策略,不宜一步到位;更要摒棄潛意識的「天朝模型」心態,不能被人如越南所言「中國口中不稱霸,心中卻要霸」。
郭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