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述醫術:兩刃利劍

醫述醫術:兩刃利劍

醫療科技快速發展,每年有不少新藥推出。我們期望新藥有更佳療效,較少副作用。雖然如此,統計顯示醫院內病人的問題,超過一成可能與藥物有關。醫生、護士和病人都需要非常小心,正確使用藥物,減低風險。
隨着人口老化,香港患有心臟或腦血管病的人日漸增多,他們可能需要長期服用抗血凝固或抗血小板藥物,減少血管栓塞的機會。傳統的口服抗血凝固藥物有Warfarin(華法林);新一代藥物則包括Dabigatran(Pradaxa)和Rivaroxaban(Xarelto)。常用的抗血小板藥有阿士匹靈(Aspirin),亦有新一代較強力的藥物如Clopidogrel(Plavix)。這些藥物能有效減低血管栓塞的機會,但亦同時增加流血不止的風險,需要非常小心使用。
70歲的黃伯患有冠心病,長期服用阿士匹靈。一天晚上,他往洗手間時不小心跌倒,腿部有嚴重骨折,需要立刻接受手術。阿士匹靈增加手術時流血的風險,停藥後,體內血小板功能亦須約一星期才能恢復。黃伯最後順利接受手術,但傷口反覆流血,須住院一段長時間,才能完全康復。
72歲的陳婆婆亦患有冠心病,心律不正。為防止心房血塊引致腦血管栓塞,醫生處方抗血凝固藥Warfarin。由於此藥容易與其他藥物互相影響,醫生提醒陳婆婆小心,不可亂服藥物。去年冬天,陳婆婆患上感冒,自行到藥店自購藥物服用。藥物與Warfarin相冲,增加了流血風險。陳婆婆突然不省人事,送到急症室時已奄奄一息。電腦掃描顯示腦部大量出血,終於不治。
醫生需要定期檢視病人的藥物名單,把不必要的藥物盡量刪除,減低無謂的風險。病人亦要清楚明白各藥物的特性,小心服用,留意藥物安全。

養和醫院副院長 梁憲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