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華人置業(127)不再由「大劉」劉鑾雄掌舵,對公司小股東而言是好事還是壞事?
投資香港上市公司股票,有一些公司儘管甚具規模兼資產優質,但你清楚知道最好避之則吉,因為它們的控股股東「太叻」,也太過緊張自己的利益,雖然經營着一家公眾公司(PublicCompany),卻視之為家族私人公司般管理,只屬小股東的尋常投資者,很難嚐到甜頭。劉鑾雄的華置就是這種公司。
盈利波動「估佢唔到」
我學人買賣股票之初,有老行尊千叮萬囑:「大劉公司唔好掂,你唔夠佢玩。」過去廿餘年,大劉一再身體力行證實老行尊所言非虛。
劉鑾雄在八、九十年代通過一連串狙擊行動,敵意收購市價折讓大、管理保守的上市公司,成功建立起上市王國,其中最重要的戰利品,是由馮平山和李冠春兩個香港望族創辦的華人置業。為了鞏固控制權,華置系公司連環供股、低價私有化等手段層出不窮,小股東疲於招架,被「震」走的不計其數。
在1997年金融風暴爆發前不到一年,華置開始拆售夏愨大廈多層單位,到1996年底更以超過36億元的高價,將中環娛樂行賣給希慎(014),時機掌握之佳,我覺得僅次於傅老榕家族翌年把富麗華酒店售予由林建岳掌舵的麗新。不過華置出售娛樂行的巨額利潤,卻因為豪賭滙控(005)等藍籌股的場外期權,在金融風暴後大輸逾20億元,而一筆勾銷。
大劉將極為進取的個人投資風格,帶進上市公司,使到華置盈利表現一直異常波動,當投資者以為將會迎來一個豐年、盈利佳績可期的時候,華置總會讓人「估佢唔到」,交出一份令人錯愕的成績表。
財技出神入化 基金都驚
劉鑾雄做買賣的眼光獨到,1996年高價賣娛樂行,2003年低價買東英大廈,都是極為出色的商業決定。可惜大劉以同樣的獨到眼光,經常與華置進行關連交易,他2004年買走華置手上一批豪宅和古董;2010年,華置再把港島多個舖位轉讓給大劉。不用事後孔明,在這些交易之初,華置已被質疑賣得太早太便宜。
大劉的財技越出神入化,華置的表現越反覆無常,令人難以觸摸,去年突然為資產撇賬百億元,是市場記憶猶新的例子。華置市價比資產值長期有極高折讓,事出有因,可惜英國對冲基金TCI「唔信邪」,2006年入股華置,與大劉過招幾個回合,2008年損手出貨。戰績彪炳的對冲基金都不是大劉對手,我相信傳統基金更加不敢沾手華置股票。
華置上周五舉行的股東會,無論是重選董事抑或是配發新股的一般授權,反對票都異常少,僅佔投票票數的0.01%至0.3%;扣除大股東劉鑾雄的票數,持有25%股權的華置獨立股東,有出席投票的只佔不到0.5個百分點權益,基本上絕大部份獨立股東都放棄了投票權。
在DavidWebb等股東維權人士的推動下,稍為認真的機構投資者,尤其是代客管理資金的大型基金公司,近年都不敢疏懶缺席上市公司股東會,以免被客戶追究責任;對於授權董事會未來一年隨時配發新股的議案,更必定會投下反對票。擁有大量基金股東的佐丹奴(709)的同類議案,上周就被逾五成票數否決;即使極少配股的和黃(013),也有超過兩成票數反對配股授權議案。
華置股東會的投票結果,我相信說明了一個事實,就是它的股東基本上已沒有傳統的機構投資者。沒有長線基金股東,華置擁有的資產再靚,價值也無法反映到股價上。
劉鑾雄因為捲入歐文龍貪污案,被澳門法院列為被告,結局未知。大劉原本是華置董事會中唯一的執行董事,眾所周知是公司唯一的話事人,如今與新鴻基地產(016)的靈魂人物郭氏兄弟一樣,未來可能官司纏身,但對兩家公司的潛在影響,我覺得不可相提並論。
角色未變 投資者唔敢掂
郭氏兄弟的往績足證他們可以為公司創造價值,劉鑾雄卻是讓機構投資者畏懼、閃避的爭議人物。假如劉鑾雄為應付官司,要減少處理公司事務,甚至乎有一天,華置真的失去了劉鑾雄的直接領導,公司要交到志在守業的團隊打理,那時候仍然擁有大量優質出租物業、但減少了被大劉財技折騰的華置,會否反而能夠讓機構投資者安心?
不過,在確定大劉在華置的角色有變之前,我對老行尊的教誨,是未敢忘記的。
丘亦生
金融中心fanpage: http://www.facebook.com/hkfincent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