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澳蝦醬一樣,有60年歷史的「和興臘味家」同樣因為一套紀錄片的影響,成為火爆內地的香港品牌,然而前路崎嶇,見盡無數港式老店敗於地產霸權而消失,一家三代咬緊牙關地堅持着,一邊抵抗收購重建,一邊出售自家製臘腸,在一次又一次的收購重建隙縫中努力求存。
走進「和興臘味家」,發現保留八十年代舊式臘味店的風味,抬頭看到和興的黑底金漆招牌,牆邊排架掛滿用麻繩綑起、外形飽滿的臘味,旁面伴有用粉筆寫上即日售價的黑板,看舖的第三代傳人鄧梓添更不時握起木擔挑,把臘腸吊起掛在天花鐵架,無論顧客走在哪一角,都聞到油香四溢。
名人如利孝和夫人、張永霖及徐小鳳專程派人驅車買貨,就連近期大熱的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亦獨選這家臘味店專訪,以致近日逼爆內地遊客,受歡迎程度可見一斑。
商業區崛起被迫遷走
這個每日重複的畫面,已經由三代人堅持走過60年。廣東新會人鄧裕52年創立和興,初期以租舖方式在上環摩利臣街一幢三層高唐樓租用120呎地舖,開始賣臘味生涯,鄧氏堅持自設工場自製廣東臘腸,成功做到皮脆肉香,生意滔滔。
不過,當第二代兄弟班傳人鄧立均及鄧立桓接班後,便要體驗迫遷滋味。面對上環商業區崛起,唐樓業主82年收樓重建20層高商廈,和興老舖被迫走,鄧氏兄弟痛定思痛,斥近70萬元購入皇后大道中一地舖重生。
如今,曾同在一條街頭的十多間臘味店、燒味舖或海味舖,已經被地產商圈地收購,或被大幅加租而消失,剩下和興倖存。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