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住宅樓價是否「健康」,方法之一是將平均價格除以一些反映賺錢能力或收入之數據,得出一個比例。舉例說,一個10之比例表示一般家庭可要用上10年的收入才可換取一個普及住宅單位。這比例亦可與其他城市作比較,以便估算某地的樓價是否「相對」健康。近期一個調查,香港的比例全球數一數二,驗證置業困難。
恐增加樓價波動
為何將住宅價格對比收入?因兩者有密切關係,收入平均越高的地方,其平均樓價亦趨高,基本上沒有背道而馳案例(短線波動例外)。至於香港,自九十年代中以來之平均為11左右,1997年是17,現則約14,代表很高但未及高峯。
樓價只反映或靠當地經濟嗎?不一定。例如一些環球金融中心,如倫敦、紐約,又或一些度假和退休地方,如美國佛羅里達州、內地的海南島,它們的樓市有一定數量之外來資金及投資者,除本身情況外,也受外地影響。尤以近年全球資金暴漲,且碰上內地GDP起飛,香港的樓市亦由一個本地市場轉變到一個有不少外來資金參與的市場。外資有兩方面影響:(一)有機會令樓價看高一線,繼而令置業人士感覺更吃力;(二)有機會增加樓價之波動,令投資風險上升。這些資金要來時阻止不了(除非改變自由市場基礎),亦會引導出本地資金一齊玩,甚麼SSD多數沒效用,近日有投資者付了SSD後仍有賺可見一斑。
至於上述是好或壞,視乎個人狀況,但只要繼續有外來資金參與,價格難免會高些,亦不容易解決到價格和本土收入脫節之問題。
鍾維傑
「地產得」獨立房地產分析網站
http://www.Real-Estate-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