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23周年回望當年 建制派熱血撐學運

六‧四23周年
回望當年 建制派熱血撐學運

【本報訊】民建聯主席譚耀宗在1989年6月4日《城市論壇》上「強烈譴責北京當局血腥鎮壓」的舊片段,近日在網上瘋傳,令年輕一輩驚覺,原來譚耀宗也曾經是個「反共英雄」。六四23周年前夕,記者為建制派來一次「六四回帶」,回首當年,工聯會鄭耀棠帶領群眾高呼「撤走軍隊」,今日卻揚言北京應出兵鎮壓80後;曾鈺成曾堅持這是個「大是大非」的問題,20年後卻狡辯「文革死人比六四多不知幾多倍」。這些變臉歷史,香港人要好好記住。記者:白琳

鄭耀棠:反對鎮壓 撤走軍隊

23年前香港百萬人上街,鄭耀棠(中)與張文光(左)及李華明(右)把臂聲援學運。互聯網

89年5月21日,香港過百萬人上街聲援天安門廣場學生。洶湧的人潮當中,時任工聯會理事長的鄭耀棠,額前綁着「支持北京學生」布條,與李華明、張文光把臂同行。遊行尾聲,他用大聲公帶領群眾高喊口號:「反對鎮壓!撤走軍隊!」他當年在《新聞透視》的訪問中,公開促請中共為六四交代、向人民負責。

如今變臉叫北京出兵

「六四之後,(對中共)疏離感大咗」。鄭耀棠89年接受《新聞透視》訪問時表明,工聯會的基本方針是「爭取民主、保障民心」及「促進中國走進民主法制道路」。當記者問他會否因六四而修正親中路線,他答:「當政府要作出正確決定,我哋作為國民要擁護、支持。同樣嚟講,呢個政府、某啲官員作出錯誤決策,我哋唔能夠支持,甚至鼓掌、讚揚佢。」他強調不會與中共劃清界線或決裂,「但我想要問嘅係,佢一定要對六四作出交代,向人民負責。」
曾高叫「撤走軍隊」的「良心左派」鄭耀棠,20年後晉身行政會議,竟變臉支持北京出兵鎮壓示威。2010年他警告在中聯辦門外示威的年輕人「咁樣衝擊,對北京嚟講係非常震驚嘅事」。他又指以激進方式衝擊只有「極少數人」,當記者追問若果衝擊屬於多數,應如何處理,鄭即答:「咁北京咪出兵囉!」
同年5月,政府在時代廣場強搶支聯會的民主女神像。鄭耀棠開腔力撐警方拘捕支聯會「合情合理合法」,因新民主女神像涉及公眾安全,「仲高過間丁屋,如果成座嘢跌落嚟有死傷,邊個負責?」對於另一個被沒收的民主女神像只有兩米高,他則說:「我唔知具體嘢。」

曾鈺成率培僑師生促「李鵬下台」

89年,全港熱烈聲援北京學運之際,無綫《新聞透視》採訪了一間中學,校內掛滿「李鵬下台」、「惜我學生,救我中華!」等橫額。學生在堂上怒轟中共「對人民唔忠實,應該倒台」。校長在操場呼籲全體師生支持北京學生、建設民主中國,「無愧於自己嘅良心」。這學校是左派搖籃培僑中學,慷慨陳詞的校長後來成為民建聯創黨主席。他的名字叫曾鈺成。
20多年前的培僑中學一反親中形象,學生會參加聲援民運遊行,曾鈺成登報對中共鎮壓學生表示「不安、震慄和痛心」。他在操場演講時說,支持北京學生,並不會淪為權力鬥爭的工具,「呢個的確係大是大非嘅問題。我哋要搞清楚,要求中國政治走向民主、走向開明,反對貪官污吏、反對腐化,我哋可以無愧於自己嘅良心」。

培僑中學在89年熱烈聲援北京學運,校長曾鈺成在操場呼籲全體師生支持北京學生、建設民主中國。互聯網

23年後不分是非 拒絕再講

曾鈺成當時又向《新聞透視》記者表示,既然鄧小平主張開放政策、思想解放,學運是必然產物,「假如有朝一日,佢(鄧)變成反對呢個路線,或者變成妨礙開放改革進一步發展,可能大家對佢失信心都未定。」
20年後,同一個曾鈺成,說的卻是另一番話。09年,他在青協活動稱「文革死人比六四多不知幾多倍」,同年在樹仁大學論壇雖指鎮壓學生是錯誤的,但是「天安門廣場當日發生乜事,我相信好多真相,我哋都仲係未搞得好清楚……佢(北京)點樣錯法,點樣改變先算係正確,我覺得我今日未有能力、資格去講」。其後20萬人參加維園燭光集會,曾鈺成忽然改口指目前不適宜評論,只說「中央對香港市民歷年(平反六四)訴求好清楚」。

曾鈺成

譚耀宗:強烈譴責北京血腥鎮壓

民建聯主席譚耀宗,近年予人的印象:凡是政府提出的意見,他都支持。這位「凡是派」,23年前也曾有脫離中央路線的短暫一刻。1989年的6月4日,他出席香港電台《城市論壇》(圖)時表示,強烈譴責北京當局血腥鎮壓北京學生運動,台下市民報以熱烈掌聲。他當時說:「香港中國人如果覺得事情唔合理,企出來,向國家表達意見,係愛國表現,合情合理!」「北京當局對運動採取咁樣嘅血腥鎮壓,令到真係中外震驚」。這番話,在2010年《城市論壇》30周年的網上投票中,被選為「最堪回味的言論」,近月再被網民瘋傳。不過,屠城事後十年,他已徹底改變,在1999年改口說,六四事件當前並無定論;2009年,他更表明不再對六四事件表達任何意見。

吳康民:槍聲摧毀我對北京希望

前港區人大代表吳康民,在89年6月接受電視台訪問,談及中共血腥鎮壓時,老淚縱橫,向記者泣訴:「我想唔到號稱人民嘅政府,人民嘅解放軍,可以用槍對付自己嘅人民子弟,好多仲係優秀嘅人民子弟。當時我對當權者完全失望。槍聲同坦克車履帶聲,摧毀咗我對北京當權者一切希望!」
老愛國當時痛批屠夫政權:「中共領導層入面,實在有好多人都係歷次學生運動嘅參加者。今日呢,呢班人成為既得利益,忘記咗過去熱血沸騰,為國事奔走嘅歲月,變成畀權力所腐蝕。」當時是港區人大代表的他,曾表示希望有一日能夠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追究屠城責任。廿多年後,他似乎已忘記了當年的希冀,去年7月,他只說現未到平反六四之時,因涉及鄧小平評價問題,「只能淡化,不能否定,否則不利社會穩定」。

范太:點解中國淨係識對付人民

六四屠城後,香港全城響應罷工、罷課、罷市。時任立法局議員的范徐麗泰形容心情悲慟,支持「三罷」。
范太89年在港台《議事論事》(圖)表示,曾在立法局會議質疑三罷是否表達對中央不滿的恰當方法,「後來同事解釋之下,我明白到呢個係表達我哋一種悲慟心情。有和平方法去抒發,先可以收拾悲哀,將悲憤化為力量,我係支持」。同年12月,范太在港台《視播縱橫》再憶述六四,「我當時好悲哀,點解中國歷來政府淨係識得對付自己人民,唔識得建立中國,面對呢個世界」。
不過,范太去年在中文大學論壇回答學生提問時,形容六四是「不幸」事件。她又稱不知道當年確實發生何事,無權評論應否平反六四,應讓歷史「慢慢發展」。
天安門母親丁子霖指「不幸」是中性詞語,怒斥范太輕描淡寫六四,冷血兼「滑頭」。范太其後表示理解丁失去兒子的哀痛,但堅拒道歉,「我(六四)當時身在夏威夷,睇嘅全都係CNN。後來我喺YouTube睇到有片段,個天都光晒,成班人唱住歌離開天安門」。

張炳良:平反六四為學生也為中國

八九民運期間,本港傳媒經常邀請張炳良評論局勢。他當時以城市理工高級講師身份,指中央口中所謂「動亂」其實是學生自發的民主運動,「人民、學生對好多矛盾唔能夠再忍受,官逼民反!」六四後,張與一同創辦匯點的戰友分道揚鑣。昔日的溫和民主派走進建制,至今依然堅持平反六四。
09年教育學院學生會製作《天安門之魂》特刊,早已晉身行政會議的教院校長張炳良在序言寫道:「六四事件肯定是許多人至今無法釋懷的烙印,面對這個揮之不去的創傷,我多年來的個人感受是:不想回憶,未能忘記。」六四參與者劉曉波前年獲評諾貝爾和平獎,張稱以「平常心」看待,又形容劉是對追求自由民主有所執着的人,獲國際肯定是好事。
支聯會六四後開辦「民主大學」,繼承北京學生遺志。去年張炳良接受報章訪問時,承認曾任教「民大」課程。他說:「平反六四不單只是為民運學生推翻顛覆政府的罪名,也正視中國的問題,助中國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