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港首次同時誕生六名「星之子」,來自中華基金中學及英皇書院的學生,分別透過研發環保捲曲電池及毒氣探測器,在今年的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IntelISEF)中脫穎而出,獲得二等獎。
獲以姓名命名小行星
六位學生稍後可獲國際天文學聯盟,以他們的姓名各命名一顆小行星。其中三名新一代星之子,坦言被通識科考起,無意效法第一代星之子陳易希拔尖升大學,擔心自己「未夠班」。
中華基金中學中四生崔雍建、潘駿生及黃耀德,花了一年時間研發出微生物薄膜電池,奪得二等獎。潘駿生解釋,利用可吸收電子的海藻作負極、發放電子的酵母作正極,再以膠片鞏固,成為可產生電流的薄膜電池,「五塊就可為一個手提電話充電」。一塊薄膜電池成本只約港幣3元,加上可以分解,環保實用。
自小四開始參加不同發明比賽,至今已獲超過十個獎項的黃耀德稱,希望將來修讀城市設計,改變香港太多屏風樓的環境,但他稱怕不適應,不會考慮跳級升大學。雖然擁有創意及靈活的思維,他亦被通識科考起,坦言答題經常「捉唔到路」。另一小小發明家崔雍建也說「唔太鍾意通識」,認為通識科雖主要訓練思維,但其實答案有限制,也要背誦很多資料。
此外,英皇書院兩名中五生雷逸文、袁健康及中七生衛晉穅,以聚苯胺制作出毒氣探測器同樣獲得二等獎。他們表示,只要10秒至30秒,探測器便可探測到如阿摩尼亞、二氣化硫等六種毒氣並發出警報,只要將探測器接駁到電子系統,更可解讀毒氣濃度及啟動警報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