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本地老薑冇出路?

特稿:本地老薑冇出路?

職業球員生涯有限,到了尾聲如想繼續落班,減薪、轉投實力較次的球隊、逐漸轉型已是恒久不變的定律;本地職業球員當然不會例外,不少星級戰將也得在暮年接受這些事實。
雖然有球員可以像前香港足球先生李健和般,踢到40歲才退休,不過,一般球員只有13至15年的壽命;故不少球員甫出道,便會先考教練牌照當作保險,以備球員生涯結束後,可以教學校或地區青訓球隊,去維持生計。
七、八十年代的本地最佳左後衞余國森(圖),早前接受訪問時就透露,當年從南華轉到麗新時,已經意識到要為日後退役作準備,除考取教練牌照,又嘗試向其他工作發展:始終球員會有退下來的一日,而球員生涯後期,收入亦會隨年紀漸大、表現走下坡而減少,因此可以做的便是積極計劃,面對將來。
事實上,近年球市不景,就算是一線本地球員的收入,也只是2萬至3萬餘元;這與七至九十年代本地球市興盛時比較,實在有大段距離。好些較有打算的球員,如晨曦前港腳黃鎮宇及傑志中場朱兆基,便趁年輕賺到錢時,合股在澳門做二手時裝生意;現在生意已上軌道,可保證退休後仍有穩定收入。
另外,今季退休的高尼路早前坦言,近年收入與全盛期差距頗大;可幸早年有點積蓄及投資,加上太太的正職,就算返回祖家巴西,生活亦不會有大問題。文: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