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15周年之港青想當年:80後90後 九七無回憶

回歸15周年之港青想當年:80後90後 九七無回憶

80後是最後一代對英治香港有記憶的人,英國個「英」。我請《黑紙》幫我回憶一下回歸15年來的種種,他們劈頭第一句,「有乜咁特別呀?」
對八九民運後出生的90後,所謂英治香港,不比格林童話來得真實,「我淨係聽聞彭定康鍾意食蛋撻。」強調,是聽聞呀!
個多月後,這群生於英治香港的80後90後,將會進入另一個英治香港,梁振英個「英」。對於英國的英治香港,你們擁有的回憶是甚麼?對未來,你們看到的又是甚麼?

記者:劉嘉蕙
攝影:伍慶泉、劉嘉蕙

80後Profile

由三位80後林日曦、陳強、阿Bu組成的創作單位,2010年出版一頁紙雜誌《黑紙》,黑sell黑色信念。2012年《黑紙》宣佈由$1減至$0,5月卻加價,由$0加至$1。

■《黑紙》寫過有關九七的黑句:「如果懲罰有效,樓市便不會重臨97水平了。」

80後:BNO.啟德.老竇買樓

蘋:97年你在做甚麼?

強:我讀中三,生活係踢波睇漫畫、好普通的一個男仔。中三升中四有淘汰制,我突然知驚,發奮讀書,一年內進步了80名。另外一件事對我重要又同香港有關,係老竇買咗樓,我家仲住緊。

Bu:97年最記得係換BNO,無啦啦阿媽話要整,我心諗,整嚟做乜啫,都無去過旅行!但阿媽話唔換就無,咪苦口苦面去申請。當日原本約咗人踢波,因為BNO無得踢,好唔開心。

林:要晨咁早去又多人,細個覺得等一兩個鐘已經好耐。

Bu:嗰時講到BNO好好,好多國家可以免簽證,點知家特區護照仲正。

蘋:我對回歸最大的記憶係好多同學仔移民。

Bu:我都有。我隔籬位女同學叫彭彭,讀書好叻,可惜唔靚。我上堂唔帶文具,就拎佢啲筆嚟用,我無帶書佢又借我睇,好好㗎個女仔。有一日佢話要移民去澳洲,我以為無所謂,到下學期返學,我繼續唔帶文具,寫錯字,想伸隻手去攞塗改液,點知無,跟住我勁喊,嚎哭嗰隻,大叫「彭彭走咗」!之後我卒之去咗買文具。

林:我有個故事好港英,喺啟德機場。細個好低能,鍾意嗰個女仔去旅行,都走去啟德送機,之後填咗我人生第一份歌詞。

Bu:啟德我淨係去過一次,唔係坐飛機,係表哥去讀書,成班姨媽姑姐去送機,焗去,當去參觀機場。啟德機場勁就勁在近市區,但作為80後香港人,未必個個感受過。

強:我就無去過。

林日曦
80年出生

陳強
83年出生

阿Bu
82年出生

凡人總是迷戀過去

蘋 : 作為青少年,當時點睇回歸?

林 : 感覺唔大,但見咁多人走,暗地裏覺得留喺香港係死。六四對我來說超恐怖,細個唔會咁夜睇電視,但六四係首次好夜都唔瞓,全家喺度睇電視,第二日又播晒《血染的風采》,好似打到嚟咁。不過作為小朋友,你唔會好強烈去做一啲事,唔通我去搞移民?阿爸無話移民就唔移民㗎啦。

Bu : 大人覺得好大件事。學校會話,你哋係九七回歸後第一屆會考生;對住上一屆的人又話,你哋係九七前最後一屆會考生,乜都要扣落去。

強 : 我直情無印象,可能身邊無人移民,睇回歸當睇新聞。淨係有儲皇冠頭一蚊銀,返屋企逐個銀研究,有某啲年份用磁石吸到,有啲唔得。

蘋 : 記唔記得97年有邊啲風雲人物?

林 : 碧咸,成隊曼聯;睇完嗰幾年,學黃興桂話齋有今生無來世。米高佐敦;之後睇高比拜仁已覺得唔夠刺激。十幾歲時已覺得,最好嘅已經睇過晒。

Bu : 流行樂壇係謝霆鋒同Eason。嗰時興DupMD,好多小型CD舖會有呢種服務,CD$100一隻,MD就$15一隻。

蘋 : 好多人懷緬八九十年代香港,以前有好多叻人。

強 : 係我哋覺得咋嘛。下一代可能又覺得係2000年最好。

Bu : 有無睇《情迷午夜巴黎》?咪講緊呢樣嘢囉。呢個年代嘅人迷戀30年前嘅事,30年前嘅人迷戀再30年前,其實並無所謂最好。

林 : 好似我覺得米高佐敦最好,之後一代覺得係高比拜仁,呢一代係林書豪。

Bu : 我同阿爸講碧咸施丹,佢都係覺得比利馬勒當拿正啲。所以只係成長那撮人,覺得成長回憶最美麗,其實可能根本不是那回事,只係情意結。

我無得懷念港英

蘋 : 做創作、電台,會否覺得生不逢時?人人都話以前風光。

Bu : 可以雙向咁睇,嗰時有四大天王、梅姐,但係無facebook喎,以前上網64k喎。

林 : 我哋好怕所謂的情意結,淪為一個藉口,等大家放軟手腳。

Bu : 如果只係活在情意結裏,會變阿叔。日日打開報紙都咁話,80後不知所謂,90後返工遲到。

林 : 我哋出《黑紙》都俾人話。政治上,我唔明點解有一撮人咁鍾意港英政府,當時都係無自由無民主,又咪一樣。

強 : 我覺得有部份人唔係真係咁鍾意港英,只係太憎家嘅香港。你問我懷唔懷念港英,我無得懷念,根本完全唔識。

Bu : 事實上事頭婆同阿爺呢個比喻,已經代表好多嘢。西方文化重視合約精神,所有嘢寫好晒,你返幾多日,有乜嘢權利;但係阿爺就好模糊,「喂我係阿爺喎,你唔係唔幫我吓嘩!」

蘋 : 好多人擔心香港大陸化,反蝗討論激烈。

林 : 大陸化不一定是壞事,問題係要揀好的方面來大陸。好似微博,令我哋學識好多有趣嘅大陸用語,文化侵多啲新嘢先會活。

強 : 溝吓咪幾好,好似飲品咁。蝗蟲事件我哋無出過聲,其實好多討論已經失去理性。

林 : 舊年訪問吳彥祖,佢都話,中國人最鍾意歧視中國人。北京人就好歧視外省人,佢哋流行一個笑話:北京人同外省人點分?北京人合得埋個口,外省人唔得,因為佢哋去到大城市好驚訝,合唔埋個口。

蘋 : 有時群情洶湧到一個地步,當你提出冷靜聲音,你都會俾人歧視。

強 : 可以有討厭,但唔使講粗口話到人隻狗咁,唔鍾意咪唔好理囉,香港人係好易被煽動。

Bu : 唔知係咪香港人太忙呢,大家唔用時間分析,覺得大眾係咁,我都衝埋去!個個都歧視緊蝗蟲,咁仲使考慮?唔會錯㗎啦!

強 : 雙非同自駕遊我都反對,但反對,咪叫政府截佢囉,唔使鬧內地人。你話自由行多,佢哋都係申請落嚟玩咋嘛,點知自己係太多啫?

Bu : 唔關中國人事㗎喎,如果自由行全部變晒日本人,我都覺得要反對。

80後「我的1997」

換BNO護照的記憶最慘烈!青少年要在不用上課的周六早起,莫名其妙排幾個鐘頭隊,換一本唔知為乜的簿。

■23歲的陳奕迅,97年推出第二張大碟《與我常在》,在四大天王仍當紅的年代冒起。

■還是謝賢個仔的謝霆鋒,97年推出第一張大碟《MyAttitude》,當時17歲。

■97年的SpiceGirls推出首支單曲,碧咸(左)在一場慈善球賽中相識相戀Victoria。

90後Profile

Chikin
92年出生
港大社科系一年級、《3CMusic》90後樂評人(C)

Pauline
92年出生
港大工商管理(法律)系一年級(PA)

Priscilla
92年出生
港大文學系一年級(PR)

90後:細路哥最驚解放軍

心水清的讀者或者記得月前網上瘋傳過一篇《一名90後對英屬香港嘅感受》,記者拿那篇文章給90後作開場白,三人都茫無頭緒,「佢回歸時得兩歲,點解會有印象?」

PA : 當年老實講無乜感覺。

PR : 我記得回歸前一晚,我老竇同我講,你好快啲瞓覺,唔係解放軍落到嚟,捉你走!雖然係講笑,但我真係驚。

蘋 : 我個年代細路哥最驚係鬼,你哋最驚係解放軍!

C : 我阿爸係飲港英奶水大,經過麥理浩時期的光輝燦爛,認為回歸是件好感觸的事。但對於我們,那時是幼稚園雞。

蘋 : 90後對內地印象是偏向負面嗎?

C : 可能係由細到大的新聞,好似沙士、毒奶、蘇丹紅雞蛋、近期的雙非、自駕遊,一路累積我們的印象。

PR : 另一個原因,是90後上高登比較多,高登的主流是某一類聲音,都係一種洗腦,會變成極端反共分子。

PA : 我阿妹10歲,都會開口埋口話強國人點樣,傳媒及高登的威力好大,令呢代人好細個就有負面印象。

蘋 : 我細個時,返大陸好大件事,去廣州火車站,一行出去就有好多人伸手出嚟問你攞錢。

PA : 家年輕人返大陸好平常,經常有機會北上交流,放假會上深圳shopping。

C : 仲有去整牙、打邊爐。我哋呢代,一開始接觸深圳,已經係家咁光鮮,講笑先話小心上到去小心俾人劏腎。

蘋 : 對英國呢?有無印象?

PA : 完全無概念。

PR : 不會崇拜。網上有人話,不如畀番港英政府統治,我最大感受係,香港人點解奴性咁重呢,一定要俾人管?

C : 我對港英政府嘅印象停留喺彭定康食蛋撻。

PA : 教科書好少講殖民時代,好少香港歷史,只提一國兩制。

PR : 有都係得幾十字。

C : 也不會頌讚港英有何建樹,可能係國民教育成功。

■解放軍是90後的童年夢魘?

我們不是主場了

蘋 : 對內地印象負面,對港英無印象。那90後大學生,相信甚麼?

PR : 我個人不會信賴某個政黨。每個黨後面都有自己的利益勾結,呢個議題邊個好啲就支持邊個。

C : 我們想得可能較理性,但未必代表所有90後。

PR : 好多90後都政治冷感,可能係教育影響,老師講乜就信乜,唔會有批判思維。我記得有中學生話支持梁振英嘅原因,係「高大」同「少負面新聞」。

蘋 : 點睇前景?

C : 80後無機會上位,更遑論90後。(有無五年目標?)我想已經不會有長遠目標,不是以年份去計,係過得一日得一日。入大學第一年就會有人同你講,呢個field已經飽和、無前途,後來發現個個系都咁講,會計又飽、繙譯又飽。

蘋 : 大學係咪好多內地同學仔?

PA : 多!讀商科好多,成個課室前半部都係講普通話。內地生落得嚟讀都係有錢,又係尖子,搏到盡,問問題、交功課最早。本地生會覺得機會俾佢哋搶晒。

蘋 : 我個年代,其實都只不過係七八年前,內地生好罕有,新年會帶佢哋行花市……

PA : 家唔會咁。內地生有自己一圈子人,不會特別跟本地生混熟,除非老師分組,先焗住一組。開會用乜嘢語言都好煩。

C : 我記得有次lecture講廣東話,只得一個內地生,我自動請纓做繙譯,臨尾佢問我:「其實點解係我哋要學廣東話,應該係你哋學普通話迎合。」

蘋 : 咁好唔同!我個年代,香港人係主場,內地生好禮讓。

PR : 我哋家唔係主場!又內地生又國際生,去到邊都聽到普通話,第一日返學仲以為返咗大陸!競爭真係好大。

陳冉
■面對內地尖子,本地學生根本是輸在起跑線上。

■90後受訪者Chikin展示的家傳珍藏:1997年7月1日《蘋果日報》頭版!

後記:沒有這張蛋撻圖,你還記得他嗎?

利益申報:記者是根正苗紅的80後,如果有人覺得今日的80後要不偏激要不失憶,我簡單為你介紹一下我,以及大部份同代人的人生時間線:生於英治香港,八九民運時在等上小學;要不是學校要默書,我不會學識串末代港督ChristopherPatten的名字;要不是肥彭愛吃蛋撻,我連這個人都記不住。97年香港回歸,沒有上網玩ICQ重要;而50年變與不變,沒有找份筍工重要──假如你最朝氣勃勃的青春期,剛好見證了金融風暴和沙士。
某些大家以為重要的歷史,在時間(或人為的)的冲洗下,在新世代心目中,其實真的沒甚麼,而日子還是照樣過。而香港的未來,不管你喜不喜歡、有沒有信心,終究是要落入這群新世代手中。他們所認識的、所執着的香港,無可避免地,跟你的那一個不會太相同。怎樣?你寧相信瓦奴阿圖,也不願相信這個香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