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教科書市場 四之三:教師用書內容過多?》
【本報訊】為博學校歡心,出版社盡力精製教材,令成本大增,也讓老師越來越依賴。佔教材成本達50%的教師用書,部份內容如餵老師吃「殘廢餐」般事事提點,例如提醒要「因材施教」、注意說話用字免歧視學生等;厚過課本的補充單元讓老師備課工夫也省掉。記者:翁煜雄 倪清江
學校學期前會辦「揀書大會」,不同出版社輪流推銷教科書,對老師等組成的揀書團力推教材,大型出版商更會「晒冷」展示重甸甸教師用書或試題庫。有書商推銷員透露,有教師甚至會要求度身訂做教材。
業界透露,教師用書佔教材成本30%至50%,書內會在課文外附加「套紅」的說明,又提供答案及補充單元。本報翻閱數家出版社教師用書,發現「清水版」只佔少數,且多是理科,套紅只提示實驗細節等。
提醒老師用字避免歧視
語文科教師用書內容則「豐富」得多,套紅多如繁星,部份像「捉住隻手教老師教書」,如商務的《初中中學語文二上》「教」老師留意學生不同程度施教;啟思的《新高中中國語文中四下》則在句子「做工苦,難道不做工就不苦嗎?」加註這是反問句;香港教育圖書的《新視野初中中國語文中三上》則「教」老師辦離島考察活動;文達的《新高中通識新天地2》「提醒」教師教授涉新移民和少數族裔課文時,留意用字避免歧視,顧及班中新移民或少數族裔學生感受。寧自編講義、在東區中學教經濟和通識的邱老師笑稱:「教師有受訓練,識得判斷,咁都要人提示?」
《新高中通識新天地2》又提醒教師,授課講及律政司長黃仁龍前,應瀏覽維基等網站了解其背景。《新視野初中中國語文中三上》則提供《桃花源記》相關動漫的YouTube網址,但這類網址常變更,印刷成書後或已失效。
「唔整咁多提示可平啲」
出版社歸咎書價貴是教材涉龐大版權費,教師用書的補充單元可能是元兇。單元往往較教科書引述更多文章,如商務《初中中學語文二上》課文論及魯迅時,教師用書單元引述更多魯迅文章,需付更多版稅,但其實老師在其他途徑都可輕易找到。
沙田一中學的中文科黃老師說,部份教師尤其是新晉者,太依賴教師用書,「有啲提示冇用,例如教我哋四至六堂教一課,邊有咁多堂吖,兩、三堂就要教晒啦」。部份老師解釋依賴教師用書是因校務繁忙,但黃老師指「書商唔好喺教師用書整咁多提示,啲書就可以平啲」。資深英文科教師周蘿茜說已幾乎不用教師用書,用《Newsweek》等文章作教材。她認為教師用書過份指導性,「畀埋答案老師,係侮辱」。她批評書商提供的課文朗讀光碟無謂,「朗讀係老師基本教學,播光碟,咁老師唔使做?」
消委會總幹事劉燕卿質疑「點解以前嘅老師唔需要咁多教材?」認為教師及出版商有責任審視教材實際需要,以免推高成本,又要家長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