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公司多「不務正業」投資理財品急增 深交所籲防風險

A股公司多「不務正業」
投資理財品急增 深交所籲防風險

【本報訊】3400億元(人民幣.下同)投資收益、304.7億元用於投資理財產品以及140億元的委託貸款,上述三條數是從1700間A股公司的2011年年報中發掘出來,惹來監管當局關注。

現時A股公司投資與借錢的行為,對於監管機構來說,倍感不安,故監管機構呼籲股民多加關注。深交所發出提示通知,對於上市公司投資理財的相關資訊,投資者需多加留神。

股民須留意財務報表

首先,上市公司貸款給子公司之外的其他公司,可能存在違約風險;其次,統計顯示,超過八成的委託理財是非保本的,此類業務在市場向好時會錦上添花,市場不明朗時,則可能雪上加霜。
深交所負責人說,公司主業利潤下滑時,委託貸款、委託理財的收益能夠起到粉飾業績的作用。部份公司剔除委託貸款、委託理財收益後,主業實為虧損。投資者對此要有清醒的判斷,警惕財務報表滲水。
該負責人說,實際上,對於上市公司而言,委託理財和委託貸款畢竟只是「副業」,投資收益的多寡與其主營業務的盈利能力和成長潛力並無直接關係。投資者在選擇投資目標時,不能被表面的簡單資料所迷惑,而應仔細研究相關資訊,理性還原不實報表背後的真相。
監管機構要股民睇真啲,是由於1700間A股公司參與投資與借貸增多。渤海證券統計2011年度全數A股年報的財政數據顯示,逾1700家A股的投資淨收益超過3400億元,首20間A股,非金融企業佔9間,前三位分別為上汽集團、中國石油和廣汽集團。
當中85家A股表示是利用自有閒置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金額高達304.7億元。另約有70家A股的累計委託貸款約140億元,較上年增加近30%。

難區分「自有資金」來源

值得注意的是,上市公司在披露相關投資理財資訊時,無一例外地註明了「自有資金」。
不過,專業人士表示,在實際操作中,很難區分這些資金究竟是自有的閒置資金,還是融資或再融資募集而來的資金。因此,深交所作出提醒,股民要多了解公司年報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