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繼南戈壁(1878)被蒙古礦產資源局要求暫停當地部份勘探及開採活動後,中國大冶有色金屬(661)又被蒙古仲裁中心裁定須交還阿雷努爾礦採礦權,反映蒙古政府不斷收緊外商投資限制,赴當地投資風險巨大。 記者:陳韻妍
大冶有色指出,蒙古仲裁中心上周五發出最終書面仲裁裁決,裁定阿雷努爾礦的採礦權須由其間接持股28%的雷石維爾鉬業,交還予蒙古合營公司Nomindeposit,而根據蒙古法律,公司不可能再進行進一步上訴。
尚未投產 料無損業務
現時阿雷努爾礦尚未投入商業化生產,大冶有色亦未從該礦獲得任何利潤,惟公司去年已就交還採礦權的可能性,全額減值7.238億元,拖累去年淨虧損擴大至2.58億元,故公司認為,今次裁決不會對未來財務業務構成重大不利影響。
事源大冶有色05年12月成立雷石維爾鉬業,蒙古合營將阿雷努爾礦採礦權轉讓予雷石維爾鉬業,作為其資本注資,大冶持股51%的雷石維爾礦業負責融資及進行開發建設,並完成勘探工作,及至2011年6月,蒙古合營遞呈仲裁程序,指雷石維爾礦業未能履行協議條款開發阿雷努爾礦。
大冶有色在蒙古擁有一座鉬礦(即阿雷努爾礦)及兩座鎢礦,惟鎢礦不具開採效益,公司早已尋求出售,故喪失阿雷努爾礦的採礦權後,公司在蒙古業務的發展計劃可謂一潭死水。公司去年為擴大採礦業務,曾向雷石維爾(蒙古)注資71.5萬元,如今有關資金無處可用。
蒙古投資政治風險急升
海通國際環球投資策略部副總裁郭家耀認為,蒙古今年正值換屆年,採礦權這個敏感項目自然受到特別監管,繼南戈壁被威脅暫停若干採礦及採礦權後,大冶有色又被逼交還採礦權,顯示在蒙古投資的政治風險頗大,相信大冶有色未來有必要調整發展方向,將目光發在其他市場。
除蒙古業務,大冶有色持有兩座位於新疆的銅礦,兩者資源量合共3505萬噸,惟均未投入商業化生產。公司去年1月亦與菲律賓友邦訂立合作協議,在菲律賓Davao省Mati地區進行勘探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