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商擅改「拆價配方」要家長孭90%成本 但又拿不出數據

教科書商擅改「拆價配方」
要家長孭90%成本 但又拿不出數據

《拆解教科書市場 四之二:假分拆真補貼?》將教材和教科書分拆定價,是當局聲稱可調低教科書價格的藥方,結果書價不跌反升。原來,未必是配錯藥,而是有人擅改藥方。出版社聲稱按成本比例9:1為教科書與教材定價,但教育局研究卻指比例應為8:2,教材成本較聲稱高,出版社「假分拆真補貼」,家長買書時仍要補貼教材。
記者:翁煜雄 倪清江

消委會指出,本地課本售價比台灣、廣東和新加坡都貴,以小學三年級中文教科書為例,香港是廣東的7倍,台灣的5倍及新加坡的4倍。教育局2009年檢討的結論是,既然出版社聲稱老師用的教材成本高,令學生用教科書價貴,那要求教材和教科書分拆定價,既符合用者自負原則,課本也可望減價。當局去年禁止前,教材都是書商送學校,成本由教科書售價補貼,羊毛出在家長身上。
書商去年起分三年逐步分拆定價,去年只分拆新版書,上月終為700本舊書分拆,但結果整體售價竟貴了0.51%,有的更貴2%。書商解釋,教科書與教材定價,是按成本比例9:1計算,但以往教材是送贈學校,涉及的圖片及文章都獲豁免版權費,分拆後獨立出售,須重新付版權費,如向國際通訊社或本地報章購一張相,版權費要1,000元,令整體成本上升,加上通脹,課本售價仍要提高。

9︰1成本比例惹人質疑

例如,若教科書分拆前賣100元,分拆後教科書應賣90元,教材賣10元,但版權費等令整體價格升至115元,按9:1計,教科書須加價至104元,教材11元。
不過,莫論版權價的真確性,教科書與教材成本比例有惹人質疑之處。出版商常強調教科書與教材由同一批人員製作,難分拆成本,今次也沒詳細解釋,9:1比例的計算方法。
教育局消息人士透露,最近託國際顧問公司研究,在假設條件下推算,教科書和教材的成本比例平均應是8:2,並非9:1,即教材佔成本最少兩成。因此,書商可能仍將教材部份成本轉嫁教科書,家長繼續補貼。
消委會與出版商周旋近30年,總幹事劉燕卿也坦言,對9:1比例感莫名其妙,因出版社多年來都呻教材成本高,「成日話又要做光碟,又要搵教授做試題庫,點解家分拆,就話只佔成本一成?我連只佔兩成都有懷疑,最好係拿出數據來」。
教材包括教師用書、工作紙、電子版課本和試題庫等,以佔教材成本30%至50%的教師用書為例,因額外附指引、答案及補充單元等,單是頁數已是教科書一倍甚至兩倍,製作成本理應不低。
家長們是「回不去了」,不願再為教材補貼,出版社確有責任真正為教材與教科書分拆定價。

香港的學生用書比新加坡貴四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