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扭曲家長付鈔 無權揀書

市場扭曲
家長付鈔 無權揀書

教科書是扭曲了的消費市場,學生家長是付鈔的消費者,揀書權卻在學校。出版社為吸引學校,推出五花八門的教材,成本越來越高,分拆後隨時蝕本,因老師可數年用同一份教材,教材銷情肯定不如教科書。因此,出版社不肯「真分拆」這塊豬頭骨。
教科書由學校選擇,近年學校強調家長參與,但東區家長教師會聯會主席趙明說,家長參與選購教科書機會仍少,小學更幾乎沒這安排,「通常都係老師揀咗一批書,再畀家長最後選擇」。
學校常反駁,主要按質素揀書,不同出版社書價其實差不多。但正是因「書價」從不是學校首要考慮因素,才造成出版社不以價錢競爭。趙明說家長參與可向書商加添無形壓力,「啲貴嘅書冇人揀,就會自然平」。

出版社奇招盡出

校方、老師正為教改忙得一頭煙,可減輕備課功夫、提供試題答案的教材,才是出版社爭取學校揀書的武器。學校當然不會拒絕「補貼教材」,部份甚至「睇吓邊間出版社畀最多着數」,早年就曾爆出有出版社送唱機、音響及電腦等吸引學校。
出版社一直靠教科書補貼教材,分拆定價後,教材首年銷情或會理想,但隨後只會越來越差,因老師可數年沿用同一教材。為繼續以教材吸引學校又保障盈利,出版社想盡辦法,包括要教科書繼續補貼。
坊間有批評指家長埋怨每年二千多元的教科書支出太貴,但未及他們每月為子女支付的補習、興趣班費用。
消委會總幹事劉燕卿反駁,家長沒權選書,補習、興趣班卻可按個人意願、能力來選擇,不應相提並論。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