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檻過高送審制度扼殺中小型書商

門檻過高
送審制度扼殺中小型書商

教科書市場萎縮,除學生人數減,業界矛頭直指教育局的送審制度繁複,變相為市場設門檻(entrybarrier)。近五個學年,曾有10套書未能通過評審。
為保障符合課程指引,教育局規定教科書須通過評審,獲批才可供學校選訂;當局要求書商將教科書整套送審,以新高中學制為例,將中四至中六、三個年級的書一併送審;小學課本,更要六個年級一併送審。
商務印書館助理總經理黃燕如表示,開發整套教科書成本可達千多萬元,「通過唔到全部付諸流水」。就算獲批,回本期也長,若銷情不理想,投資凍過水。高風險令中小型書商被淘汰,新書商難進場。

取消送審可降低成本

07/08學年至本學年有319套教科書送審,12%共39套不獲通過,當中29套被指「改版」扮新書。
另10套真正「新開發」新書,因不準確、組織欠佳、語文運用欠佳等不獲通過,以每套開發成本一千萬元計,有關出版社「白花」了一億元。曾是本港主要書商的新亞洲出版社,數年前因一套小學教科書未能通過評審,其後元氣大傷,2010年賣盤給新加坡時信集團。
教育局於今年7月起,容許書商就部份科目課本分批送審,減低風險;但經濟學者林本利認為,教科書毋須送審,教師可以專業知識把關揀書,這樣書商可減低兩、三成成本,小書商也可入行。
《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