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首屆中學文憑試英文科「閱讀」卷一條桌上遊戲(Boardgames)問題,考起唔少考生。尤其是現今青少年生活離不開Facebook、WhatsApp、打機,不少更成為宅男、宅女。有機構卻反其道而行,大推懷舊遊戲如玩花繩、放飛機、東南西北及拋豆袋等,將青少年從網絡虛擬世界拉回真實世界。
阿俊現年13歲,終日沉迷打機及上網,其54歲父親郭先生十分頭痛:「我唔識電腦同打機,同阿仔冇話題,佢平日好少講嘢,唔知遇到問題識唔識應付」。他因與妻離異身兼母職,從事物流工作平日很夜收工,兩父子近乎零溝通。
19歲副學士生軒仔曾是「電腦撈飯族」,父母雙職,自小由爺爺照顧,自中一家中添置電腦便沉迷打機。「爺爺年紀大咗精神唔好,有問題就上網搵人問,我本來性格比較怕羞,朋友唔多,日日靠打機上網解悶,好怕同人面對面傾偈,有乜事都收埋喺個心」。
「家同阿爸好似朋友咁」
救世軍竹園綜合服務隊助理高級主任梁寶琼稱,沉迷虛擬世界的青少年習慣用鍵盤、指令及密碼應付網上難題,缺少與真人交流的社交技巧和經驗,回到真實生活中遇上學業或交友困難時便不懂應付,透過玩傳統遊戲,針對6至18歲兒童、青年及家庭,重新學習溝通和相處技巧。
該中心挑選了50款兒時玩意,印製成紙卡,並訓練超過400名義工拯救沉淪網海的高小學生及青少年,讓父母與子女可以一齊玩建立親子關係。該會印製500套,可供市民免費索取,該會電話:23515321。
此外,香港聖公會馬鞍山青少年綜合服務近年則推廣桌上遊戲,讓青少年在遊戲過程中學習多角度思考,並讓父母與子女增加接觸及溝通機會。
該會社工周詠禧指出,沉迷電腦的青少年大多缺乏家人陪伴,以為只靠自已便會贏,「網絡永遠會有即時反應,變成好容易同陌生人傾吐心事,打機過關就得到成就感,容易沉迷」。
郭先生便藉着桌上遊戲,與兒子重建關係,「我同佢組成一隊,唔識玩佢教我。佢贏咗會好有滿足感,佢輸嘅話我會安慰佢,大家多咗溝通,關係好咗好多」。阿俊也笑說:「家同阿爸好似朋友咁,每星期都一齊玩桌上遊戲。走出虛擬世界,覺得自己開朗同自信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