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學生畢業,除了想到歐美留學,現在也考慮到內地升學,希望能進一所知名的大學,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之類。內地大學向香港招生,今年開始施行「免試招生計劃」,有六十三間大專院校接受香港學生申請,毋須另行筆試,只要香港的文憑試或高考成績達到一定水平,通過口試,表現優異,就可錄取。不久前,北京大學來香港進行面試甄選,問香港考生如何英譯「江湖」一詞。考生不知所措,教授只好提示,讓學生從《水滸傳》的書名來思考,並且要讓外國人了解其中所蘊含的中國文化意義,考生們才提出「brotherhoodworld」及「heroicplaces」的譯法。事後的新聞報道,強調考題刁鑽古怪,並且把學生的譯法當作標準答案,大肆炒作了一番,好像大家經過北大教授的耳提面命,都懂了「江湖」的中國文化意義,就是呼保義宋江手下那些江湖好漢的世界。
「江湖」如何英譯?譯成brotherhoodworld或者heroicplaces恰當嗎?
其實,繙譯一個詞,就跟解詩一樣。詩無達詁,文化蘊含量越高,就越難定於一尊,就有各種解釋的可能,而且都算通達。同理類推,一個中文詞語的文化蘊意豐富,就可以出現各種不同的英譯。香港報章討論「江湖」一詞,翻來覆去,其實只講了一層意義,就是「江湖人物」的江湖,讓人感到,現代中國人生活在香港,潛意識裏十分無奈,「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說起中國文化傳統,「江湖」一詞出現在《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這裏的「江湖」怎麼講?怎麼繙譯?陳鼓應的《莊子今注今譯》是這麼譯成白話的:「泉水乾了,魚就一同困在陸地上,用濕氣互相噓吸,用口沫互相濕潤,倒不如在江湖裏彼此相忘。」企鵝叢書近年出了MartinPalmer等人英譯的《莊子》,譯文如下:「Whenthespringsdryout,thefisharefoundstrandedontheearth.Theykeepeachotherdampwiththeirownmoisture,andweteachotherwiththeirslime.Butitwouldbebetteriftheycouldjustforgetabouteachotherinriversandlakes.」「江湖」在莊子筆下,就是「江河湖泊」,繙成英文就是「riversandlakes」,原意如此,沒錯的。你總不能說《莊子》不算中國文化,只有《水滸傳》才是要讓外國人都了解的中國文化吧?你打開字典瞧瞧,比如陸谷孫的《漢英大辭典》,「江湖」的第一義,即是原意,就譯成riversandlakes,其次所列的引申義,才是帶點秘密會社或黑社會涵義的brotherhood。
近來北京大學為了推廣國學,開創了付費的「國學短信」,每天提供一條經典古文,效顰于丹解經,說些現代中國人容易入耳的人生哲理。其中就有《莊子.大宗師》的這一段:「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接着跟了一大段心靈雞湯式的愛情哲學:「莊子說:與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如果相濡以沫表現的是親密無間的熱愛,後者就是給對方空間、各適其適的冷愛。距離產生美,這對愛也適用。」看來北大學者已經走出了象牙塔,走到江湖上,成了鐵嘴神算式的江湖人物,給人解說愛情的糾結,解憂舒煩了。也難怪到了香港,入境隨俗,考起「江湖」的英譯,滿腦子就是港片裏的江湖,給學生的提示,也是《水滸傳》裏的江湖可以代表中國文化精神。
說到中國文化傳統,在精英階層的心目中,「江湖」一詞,是與「廟堂」相對的。范仲淹《岳陽樓記》講到古代「仁人之心」,「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作為士大夫楷模的仁人君子,處世有道,更有永不息止的社會關懷:「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范仲淹以「廟堂」與「江湖」作為對仗,十分清楚顯示:身居廟堂,是當官的,大權在握,是國家的政治領導,要關心民瘼;而身處江湖,是身無權柄的士大夫文化精英,也要關心國家大事,不能事不關己,就高高掛起。轉為現代話語,身處江湖,就是民間的公共知識人,「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范仲淹的「江湖」,絕對不是《水滸傳》中聚義梁山的江湖,也不是杜月笙控制上海黑社會的江湖。真要讓外國人了解范仲淹的「江湖」,也許可以說,很像現代西方媒體監督政府,時刻不忘為民請命。或者說,很像當今中國的維權律師,永遠堅持真理與正義。請問,怎麼英譯?可以翻成brotherhoodworld?繙成heroicplaces嗎?
我們都熟悉杜甫的《秋興八首》,第七首是:「昆明池水漢時功,武帝旌旗在眼中。織女機絲虛夜月,石鯨鱗甲動秋風。波漂菰米沉雲黑,露冷蓮房墜粉紅。關塞極天惟鳥道,江湖滿地一漁翁。」這裏說到「江湖滿地」,「江湖」一詞怎麼解?金聖嘆《杜詩解》說:「況時方戰伐,蜀山鳥道,為關塞之至險,乃自上皇回鑾以後,僭亂相仍,極天之險,竟無足恃。顧此江湖,滔滔皆是,將何底止邪?然而抱江湖之憂者,只一個漁翁,雖憂亦安所用之?其必在當事慮患於未然哉!漁翁,蓋先生自謂也。」且不管那個漁翁是不是杜甫自己,他說的江湖,就是廟堂之外的山河大地,既有山川河流的原意,也有國家疆土的引申義,是讓有志之士憂心的天下,卻絕對沒有綠林豪傑、英雄好漢的江湖意氣。有人英譯詩中的「江湖」,就譯成「riversandlakes」,看來也還貼切。
晚唐的杜牧有首《遣懷》,也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落拓江湖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杜牧在揚州幕府十年,鬱鬱不得志,「落拓江湖」,指的也是與廟堂相對的江湖,而不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江湖。就算杜牧整天醇酒美人,是個薄倖郎,他的江湖卻與豪氣干雲無關,也不可能英譯成brotherhoodworld或heroicplaces。
「江湖」一詞,的確蘊含中國文化傳統的深意,在古典文學中俯拾皆是,只是與北大教授的提示不盡相同。不過,假如香港的考生能夠在口試的時候,也提起杜甫詩中的「江湖滿地」,講講「江湖」一詞在不同文化層次的各種蘊意,一定能讓教授們刮目相看,錄取是沒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