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震遐:趙無極的記憶 - 黃震遐

黃震遐:趙無極的記憶 - 黃震遐

早幾年已經聽說趙無極認知上出現了問題。據說,二○○八年去蘇州開畫展時記者已覺得他不正常。看見楊凡寫的〈巴黎浪族〉知道他現在連熟悉的訪客都不再認得,最近執筆,只是把畫架畫成粉紅。畢竟,趙先生一九二一年出生,現在已是九十一歲了。隨着時間,金屬都會老化,何況人腦。歲月帶來血管硬化、有害物質的累積。細胞受損,細胞和細胞聯繫所用的纖維也難逃一劫。於是思維、記憶、各方面的認知都會出現障礙。
人們過往把老年人的認知障礙都稱為老年癡呆症,這其實於理不通。明明只是記憶差些,反應慢些,也稱為癡呆,病人痛苦,家人也傷感。近年來有人提議改名為腦退化。但這也只能把痛苦傷感略為減輕。癡呆和腦退化都會使人聯想起思想能力嚴重減退,陷入儍言儍語而無法復原。誰會坦然對人宣告自己腦在退化?說認知障礙,於情於理都更妥善。

認知障礙症有很多種。有些可以醫治,有些目前尚無靈丹妙藥。趙先生患的是哪一類認知障礙症,還不知道。可別以為思維能力減退,美感和藝術能力也必然樹倒猢猻散。有些畫家有了認知障礙之後,藝術能力不但不減反而增加。病人原本可能對藝術毫無興趣,大腦左邊顳葉萎縮之後,隨着言語能力消失,繪畫興趣卻大為增加。這些畫壇新手的作品通常都是以實話實說的風景、人物、動物為主題。但是有位華裔美術老師隨着大腦額葉和顳葉萎縮,原本傳統風格的中西風景人物畫卻變得題材大膽詭異、色彩鮮豔奇特的超現實作品。相信這是因為和空間及構圖有關的大腦區域不再受大腦額葉的約束後,想像和創造力都得到釋放。當然,想像力失控,狂奔亂竄,畫出的形狀也可以變得扭曲難看,失去美感。所以並非所有額顳葉萎縮症患者都會因病而成為美術家。

相反過來,處理視覺空間及構圖的大腦頂葉受損,便會影響繪畫能力。然而,即使這樣,藝術創作力也未必和認知同步減退。美籍荷蘭人德庫寧deKooning,就是很好的例子。德庫寧是美國五十年代抽象表現主義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家,七十歲時已經呈現症狀,經常思想混亂,記得過去的事,卻記不到新事。他長期酗酒,因此當時的認知障礙可能受酒精所累;戒酒之後,記憶卻仍然衰退下去,人名、事物都不太記得,繪畫作業也需要助手幫。不少人說德庫寧八十歲時應該是正式患上了阿爾茨海默型的認知障礙症。雖然如此,即使記憶和自顧能力日漸減少,他還是創作不輟。德庫寧是有名的慢工出細活,他的名作《女人Ⅰ》用了整整兩年才完成。然而,他在八十年代患病中,竟完成了三百多幅畫。一九八七年之後,他才無法完成畫作。但這也已經是無法處理自己日常生活一年多之後的事。

德庫寧逝世之前兩年,在一九九五年舉行「晚年畫展」。油畫褒貶不一,多數評論家評得一文不值,認為只能使德庫寧蒙羞,但也有些認為這些畫另有創意,是反璞歸真。無論如何,這些畫的確是脫除了早年的繁複,使用較為清潔的線條和顏色,符合阿爾茨海默型認知障礙症患者的繪圖特徵,比常人簡單。這是因為空間和透視力下降,細節於是比較艱難完成。有位女職業畫家起病十年失去自顧能力後,還能畫成遠望相當美好的人物畫,只是細看才知道嘴、鼻形狀大小都未如人意。住英國的美籍畫家威廉.奧特莫蘭WilliamUtermohlen得病之後在十二年中畫了很多自己的肖像畫。隨着病的惡化,肖像的五官越來越模糊變形、失去細緻傾向抽象。然則畫依然清楚表達出內心的憤怒、悲痛、恐懼和不安,說明他的空間和透視認知受損,感情能力卻始終不捨不離。至於德庫寧,他既然已經是抽象畫家,難言空間和透視變遷,唯一可以看出的變化就只是彩抹更為輕盈,留白更多。如果這是大腦衰退下,構思簡化的趨勢,這也未必不是好事。而從畫家喜愛用的鮮黃、棕紅和碧藍看來他面對認知障礙的惡化,心懷保持輕鬆愉快,並無不安。反而是在他酗酒年代的畫中,會感覺到他焦慮、徬徨和矛盾。
那麼趙無極又會如何受認知障礙症影響?在他還沒有把巨型畫面縮減到無可再縮的畫框之前,專注力的減退是否也曾使他的畫不再撲朔迷離,令人回味再三?當一層又一層新近記憶剝落,畫家回到早年的記憶時,二千年代的作品會不會更像他少年仿克利Klee時代的習作?不再帶有他那種獨特含有中國意識的抽象畫?抑或會像德庫寧那樣簡化,給我們更富禪味的驚喜?可惜,我仍只能找到他二千年初期的畫作,無法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