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KGolden50香港的黃金歲月不容再蹉跎

HKGolden50
香港的黃金歲月不容再蹉跎

候任政府班子提出的「五司十四局」政府架構重組方案,可是,架構重組建議卻可能被立法會「拉布戰」阻延,令其未能順利於7月1日交接前通過而要延而年底立法會選舉後,甚至明年初才能重新審議。香港在過去十多年早已蹉跎不少寶貴歲月,在這黃金五年香港極需加緊建設各項軟硬件的盛衰關鍵時刻,再讓香港陷入長達半年政府無法有效執政的困局,實非香港所能承受。

「香港黃金五十」是完全政治中立的研究組織,凡事以客觀事實和數據為依歸,沒有任何政治取向,只要是對香港發展有利的政策,不論是由候任特首、建制派或泛民提出,我們都會支持。我們過往多篇專欄已指出「一國一市場」中港經濟融合帶來無數商機的同時,亦令香港面臨各項軟硬件嚴重短缺——商場、商廈租金飆升引致每年高達5%至8%通脹(相對過往15年平均為0%),每位市民——特別是已退休的第一代香港人,積蓄將在五年內被蠶食三成;醫療系統負荷瀕臨「爆煲」,醫院走廊放滿病床;退休潮引致的人才荒即將降臨,工資急升令中小企營運難上加難……凡此種種,都是香港700萬人正共同面對的問題。

特首大展拳腳 需要空間發圍

始於2010年的黃金五年一半已過,假如開始着力加緊建設以彌補我們各項軟硬件不足的話,尚可抓緊時機把香港引回正軌,朝躍升世界國際都會(WorldCity)之路邁進,為香港創造一個更繁盛、更有活力、更人性化的將來;相反若我們束手度過,則我們的競爭力會被通脹、勞動力短缺及高企租金侵蝕,勢如破竹的區內對手將瓜分我們現在擁有的一切——不進則退,我們無險可守;香港的黃金五年只餘下兩年半,緊接七.一的半年至九個月格外珍貴,絕不能白白浪費。我們支持從速通過政府架構重組方案,基於三大事實與客觀分析。
首先,行政長官於香港政府相當於大型私人企業中的行政總裁(CEO),有責任為公司落實願景,力爭上游,並對企業整體表現問責(accountable)。在私人機構,新的行政總裁上任時引入新的企業架構及管理方式是新總裁實現其企業發展願景的第一步,自然不過。股東固然會對其新策略、新方向的實際成效密切監察,但大前提是要放手讓總裁落實他的構想、採用他的方式做事,否則凡事被縛手縛腳,無法有效執行其領導職務的話,股東自然無法要求他為公司的表現負責。
明乎此理,當了解港府和私人企業在這方面大同小異:行政長官好比行政總裁、司長則如董事總經理、股東和其他持份者當然為全港700萬市民。新的行政長官上任,我們身為「股東」應給予空間讓他進行他認為必要的改革,使他能有效執行其行政長官應擔當的領導角色,真正對自己的表現問責。儘管我們尚未能有權替換特首,但尚有能力緊密監察其施政,對他的表現發表意見,傳媒工作者亦當會盡忠職守。反之,若我們不批准特首運用他認為最有效的方式領導政府,那麼即使政府施政失誤,特首亦可推說是政府架構之錯,無法對其表現百分百問責。
其次,有人質疑架構重組的每年5000萬元的新官員直接薪酬開支(不計行政支出)是否浪費公帑,但其實這數字相比政府提升施政效率帶來的裨益(或效率低落帶來的損失)只是九牛一毛。因政府施政不力為庫房及社會整體帶來巨額損失的例子多不勝數:鄭汝樺局長領導的運輸及房屋局所負責的沙中線項目一拖再拖,造價由2009年9月的600億暴漲至現在差不多800億,延誤兩年半造成的200億損失相當於架構重組方案中新官員400年的薪酬支出;港珠澳大橋工程受大狀們發起官司所阻而多花65億,相當於130年新官員薪酬支出;近年通脹猛於虎,政府本應正本清源,增加土地供應從而使佔通脹逾半的租金回落,但卻在去年決定治標不治本地花360億派錢,等於720年新官員薪酬支出;宏觀一點來看,假設香港因政府施政缺乏方向、沒有針對商廈租金高企等問題加緊建設,而使大型跨國企業放棄進駐香港、在港公司因租金負擔太重而把後勤部門遷往星洲,最終使香港生產總值增長減少2%的話,香港整體經濟將損失380億,等於760年新官員薪酬支出。
假若我們任由政府施政能力持續低落,類似的政策失誤、延誤只會陸續有來,所浪費的納稅人血汗錢絕非每年5000萬支出可比擬。故此,若新的政府架構確能有效提升政府效率的話,這微不足道的數目根本不是開支,反是物超所值的投資。

增聘政府官員 成效立竿見影

第三,新任政府需要更多人手來追回過往一次又一次的「烏龍球」。上屆政府施政表現毋庸置疑令港人失望,政府逐漸習慣了「小修小補」式的處事方式做事,沒有對未來的願景和想像力,對香港社會在房屋、商業硬件、醫療等問題視若無睹,無疑是往錯誤的方向越走越遠。可以這樣說,過往政府迷失方向、施政能力每況愈下之勢猶如大石滾下山坡,現在我們要力挽狂瀾將大石推回山上,把以往做錯了的事逐一改正(rightthewrongs),自然需要更多人手及資源。
事實上,新班子提出的架構重組當中不少是針對香港關鍵議題對症下藥,使政策制訂和執行都更為相關和順暢。例如新的房屋規劃及地政局把樓房供應和與其必定密不可分的土地開發與運用二合為一,協調土地開發和房屋供應,新局長上任後便可盡快覓地制訂土地儲備表,盡速興建公屋以至各項商業和公共服務物業,滿足市民需要。
新增設的副政務司司長可以專注香港長遠因老化而帶來的逐漸迫在眉睫的醫療問題、退休保障,以及香港一直欠奉而流失大量精英予我們對手的人口政策;文化界苦等了10多年的新設文化局亦正好主管西九文化區的發展,加快發展到今天還是空地一片的西九土地,讓香港的文化藝術得以蓬勃發展,多姿多采(有關我們就人口政策及促進生產力的建議可詳見我們第三份報告《如何為我們的將來投資一千億》)。
換句話說,以後負責房屋的部門不能再以「找不到土地」或「規劃部門不配合」為由而不加快樓房與商業硬件供應。更宏觀來說,新政府將不能歸咎現時政出多門,以至「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互相推諉的官僚主義弊端——侯任梁特首必須毫無保留、百分百對其施政問責。
更尤甚者,假如在本屆立法會(7月前)未能通過新政府重組建議,便要到10月才選出新一屆立法會,到新加入的議員重新了解重組架構建議以至開始審議,可能一拖便是半年甚至大半年。更重要的是,現在浪費的每一分一秒,便代表公屋輪候冊上原本可以更早「上樓」的市民得不到加快落成的公屋;早應加快步伐興建的公、私立醫院以至各項基建繼續拖延;人口政策繼續欠奉……香港過去已痛失不少歲月,現在實不能再浪費絲毫光陰。
根據香港大學民意研究計劃的數據,候任特首梁振英的支持度為56%,我們可解讀為大約有56%的市民支持梁振英計劃推行的各項政綱,當中當然包括眾政策之首的政府架構重組;與此同時,今年1月立法會議員的整體滿意度則只有17%。但是,現在可能將上演的一幕是支持度17%的立法會使支持度56%的政府架構重組方案流產。這合理嗎?立法會議員又有否履行其代表市民利益、監察政府的責任?希望大家對此細心一想後,能為香港的前途發聲,讓各方知道甚麼是普羅市民真正樂見的發展路向。
作者:香港黃金五十(創辦人林奮強為前瑞士銀行分析員及基金經理)

施政失誤損失相當於多少年的架構重組方案的額外薪酬支出?

施政失誤:缺乏商業硬件令商機離開本港,估計造成GDP損失2%
薪酬支出:760年

施政失誤:政府花360億派錢「抗通脹」
薪酬支出:720年

施政失誤:沙中線延誤兩年半造價增200億
薪酬支出:400年

施政失誤:港珠澳大橋官司阻延後造價增65億
薪酬支出:130年

港珠澳大橋工程因官司阻延而令造價激增,但政府卻無能為力。 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