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國家迷信英美名牌大學的博士碩士學位,尤其「從政」和經商。台灣總統馬英九是美國哈佛博士,令台灣人自豪至今。香港特區政府聘用什麼「問責團隊」,「精英」一字型在台上列站,也標榜都擁有「國際知名大學高等學位」。
但是有點見識的人都知道,英美名牌大學的研究院,白人學生很少,本地人不太熱衷,包括什麼行政管理和商學類,學費收得貴,像哈佛的肯尼迪,走進課室,都是亞非拉第三世界包括中國大陸的太子黨,他們來讀學位,出於崇洋,回國去唬弄自己國家的農民人口。
即使MBA,讀一個學位有什麼用?喜歡模仿西方白人行為的人士請留意,最近「哈佛商業評論」雜誌,刊出專家論文,指出真正的商管人才,真正的社會領袖,不是在大學學院圖書館和課室培植過來的,博士碩士學位需要因應地球一體化的潮流改革:旅行方便了,網絡接通世界,一年至少三個月,博士碩士研究生要在世界各地跑。
特別在四十歲以前最好的教育──根據哈佛商業評論,西方白人說的,不是我──必須「花點時間,在做人的早年階段,在不同的國家居住,欣賞文化差異,將所學融合工作生活,在全球建立關係網。」
這段最新的權威指引,為了證明不是我的原創,謹錄原文:
Leadersmustspendtimelivingindifferentcountriesearlyinlife,sotheycanappreciateculturaldifferences,incorporatewhattheylearnintotheirworklives,andbuildnetworksofglobalrelationships.
此一最新的論述,為「領袖學」下了二十一世紀最In最潮的定義;做領袖,半輩子屈在般咸道的港大,中環的IFC、蘭桂坊和鏞記福臨門,就算再加三五年牛津大學的神學證書,哈佛的MBA,都沒有用,沒有在異俗不同文化的國家地區真正生活過,沒有國際網絡,這樣的「領袖」,是不及格的。
這就是說,當你一窩蜂付學費購買「西方先進國家」的名牌學位時,「西方先進國家」忽然一個大轉身,早就不以學位來定身價了:你有沒有在非洲跟血鑽販子談判過?有沒有在哥倫比亞當過毒販頭子和政府的傳話人?是否認識印度的農業部長?沒有?只有「名牌學位」?這就是「港人治港」永遠唔work的理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