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被指欠道德批判傅高義評鄧小平 六四屠城鑄大錯

新書被指欠道德批判
傅高義評鄧小平 六四屠城鑄大錯

【本報訊】「六四是一個悲劇,一個非常不幸的悲劇。」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EzraVogel)傾盡10年心力完成歷史巨著《鄧小平時代》,記錄鄧如何主宰近代中國的命運。對於外界批評此書對六四屠城的態度「軟弱」,傅昨日重申,鄧下令血腥鎮壓鑄成大錯,中共必須還死難者公道,「我估計早晚會平反,甚麼時候就不知道,畢竟李鵬那些人還活着。」
記者:白琳 鄭啟源

昨日在港發售的《鄧》書中文版厚818頁,新華社也發稿報道。此書詳述鄧小平政治生涯的起伏跌宕,記載他與毛澤東的關係、推動經濟開放、六四屠城到南巡的過程。其中六四章節闡述鄧決定屠城的來龍去脈,並附上正反雙方的評論。

內地版「可刪不可改」

外界批評此書對六四事件欠缺道德批判,傅高義昨日在中文大學的新書發佈會上解釋,他作為學者,選擇從歷史角度分析鄧下令屠城的原因,「人們說我批評得不夠狠,但我沒刻意為他辯護。」他在會後向記者重申,鄧當年決定屠城是一個錯誤,「他太老了,當時已經84歲,不了解情況,的確是判斷不對。」
傅繙譯此書時,曾向多名內地權威學者搜集資料,他們一致認同鎮壓的決定,與傅的立場相反。傅相信此書必須經過刪改,才能在內地出版,「我會討價還價,他們可以刪,但不可以改,六四的章節不能全部刪掉。」傅曾把此書英文版送給鄧小平的女兒鄧蓉,「她透過其他人說,鄧家對我表示好感。我知道她不會完全同意書的內容,尤其關於六四。」
傅分析,鄧小平在六四之後,急於推動經濟改革,旨在穩住民心,「鄧認為經濟發展不夠迅速,就會衍生政治問題,人民就不會支持政府。」但他不同意「沒有鎮壓就沒有繁榮」的觀點,「要是他沒有這樣做,會不會有20年的經濟發展?歷史沒有假如。」假如鄧仍在生,傅認為鄧會就政治改革收集民意,但絕不容許全面民主,「中國經歷了這麼多年的政治不穩,鄧很懼怕出亂子。」

82歲的傅高義為讀者在新書簽名。

讓美國人更了解中國

《鄧》書英文版獲得美國國家書評獎終選書目及LionelGelberPrize兩項殿堂級書獎,傅不諱言此書是「寫給美國人看」,促請西方多了解中國的人權問題成因,「有些美國人只用自己的標準,我們這樣做,中國也要一樣做,但不了解情況。」傅強調「理解不等於同意」,他本人的人權標準與美國人一致。
前港督彭定康閱過《鄧》書後,曾在英國《金融時報》撰文,形容此書具非凡學術水平,但對中英談判及香港前途着墨太少。彭指出,許多人評論鄧小平的歷史功過時,都從六四屠城出發,「這或許不公平,但不可避免。我們都對這場史詩式街頭(民主)運動嘆為觀止,一切都以眼淚告終。」

1989年天安門事件,中央派出大批軍隊鎮壓。

《鄧小平時代》內容撮要

【經濟開放】
鄧小平在1982年「中共十二大」堅持,2000年國內生產總值要「翻兩番」目標。當時鄧最關注經濟發展速度問題,希望經濟盡可能快速增長,卻憂慮變成第二個「大躍進」,又擔心中國幹部盲目樂觀,故積極參考來自世界銀行等外國專家意見。在經濟特區政策成功下,鄧在1984年聲望達到頂峯,當年6月開始使用「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詞,顯示其基本思路︰擴展可被接受的意識形態框架,使國家能採取行之有效政策。鄧在1988年大膽進行全面物價改革,是其一生代價最高昂的錯誤,政策引發通脹失控,加上貪腐問題,令民間改革聲音變濃。

【一國兩制】
鄧小平1979年上台後,視收復台灣及香港為己責,上任不久即宣佈中國擁有對台灣及香港的主權及最終控制權,但允許高度自治,1982年「一國兩制」政策成型。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出台前,鍾士元、譚惠珠等行政局成員曾到北京見鄧,表達港人對中國治理香港能力的關注。時任行政局首席非官守議員鍾士元質疑,中共下級幹部是否有能力處理香港問題,即時遭鄧小平厲聲駁斥,批評鍾的態度受殖民地心態影響,以為只有外國人能管好香港。在場行政局議員未有再爭辯,譚惠珠更主動說自己是中國人。

【天安門悲劇】
鄧小平親自指示「四二六社論」將89學運定性為「動亂」,蘇共總書記戈爾巴喬夫訪華成轉捩點。鄧認為當時學生拒離開天安門廣場是太過份,準備調動軍隊及宣佈戒嚴令,更認為行動只要迅速,「西方人會忘記這件事」。6月3日凌晨2時50分,鄧小平命解放軍總參謀長遲浩田「採取一切手段」恢復秩序,結果發生天安門悲劇。據鄧小平家人說,不管鄧小平受多少批評,他從未懷疑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很多觀察者認為中共可不使用暴力清場,但鄧不僅擔心廣場上的學生,更擔心國家權威的弱化,斷定為恢復政府權威,必須採取強硬行動。

【經濟開放】
陳雲等中共元老認為,89年悲劇與88年的通脹失控有關,決定嚴格控制國家發展速度。鄧小平91年到上海巡視,圖借上海發展落後廣東的局面,重新推動改革開放,但未能成功。92年1月鄧在其他中央領導不知情下,以「家庭度假」為由,乘專列南巡,北京宣傳部雖嘗試阻擋鄧南下推動改革的消息發佈,但南巡消息經香港媒體在華南廣泛傳開。江澤民過去無春節致電鄧的習慣,但江在鄧離開珠海回京五天後,致電鄧拜年,此後江成了更大膽的改革派。江在同年10月「中共十四大」的工作報告,內容核心就圍繞鄧要求加快改革開放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