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太極耍走柏金遜訓練四肢 防肌肉僵硬

練太極耍走柏金遜
訓練四肢 防肌肉僵硬

【本報訊】經常練習太極不但可強身健體,也能紓緩柏金遜症。此病的患者因腦部退化,長期受到手震、腳震及動作遲緩困擾,令50多歲患者動作遲鈍得似長者。有腦神經科醫生指,此病成因不明,患者肌肉和關節可在5至10多年間變僵硬。除依靠藥物治療外,每日練習45分鐘太極有助強化肌肉,增強平衡力和反應。記者:潘柏林

香港柏金遜症基金昨日舉行「愛心太極操」,逾1,200名長者及柏金遜症病人示範吳式和楊式太極。香港柏金遜症基金委員兼腦神經科專科醫生余毓靈指出,柏金遜症由腦幹退化引起,腦幹黑質區因未能生產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令腦部不能指揮肌肉活動,導致手腳震顫和肌肉僵硬。

胡珍妮(圖)和梁婆婆(右圖)學太極後身體變得更健康。

最年輕患者30多歲

基金估計全港逾12,000名患者,大部份是長者。余表示近年患者有年輕化趨勢,最年輕病人只有30多歲;患者肌肉退化速度因人而異,「快嘅五年內,但係有病人用咗藥,可以十幾年都活動得好好」。
由於柏金遜症無法根治,患者除了服藥刺激腦部製造多巴胺,也要做運動對抗肌肉退化。余毓靈表示太極屬溫和運動,能有效訓練四肢肌肉,預防因肌肉僵硬引致的併發症。
今年60歲的胡珍妮,六年前出現柏金遜症病徵,起初誤會是手腳變遲鈍。
兩年前到越南旅行時,同行神父發現她行動緩慢,像婆婆一樣「拖着腳行」,回港後求醫確診患上柏金遜症。
胡珍妮說患病後肌肉僵硬,無法再去買餸和洗衣服,「我好驚要瞓床,要人照顧好慘」。後來她服食西藥和中藥治療,去年開始學習太極,每周練習四次,每次半小時,身體情況有好轉,「冬天腳特別硬,耍咗三、四次太極後,肌肉鬆軟,血液循環好咗」。她現時行動自如,更可做家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