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城》的意思是我們的城市沒有根,像浮在水面,又像浮在空中。在殖民地時代,一些媚洋現象使我們有時會覺得自己是二等公民;回歸後,扭曲的政制,在北大人的壓力和干預下,我們仍不能做自己的主人。由真人真事改編的《浮城》,講的是一個不知父母是誰的無根的人,又在無根的香港社會掙扎,這過程中掠過香港五十年的變遷,殖民地時代,67年暴動,中英談判,香港回歸。嚴浩有點貪心地既寫一個人又寫一個時代,而在非左即右、非親英即親中的二分法僵化觀念中,寫歷史,即使只作為背景也是會引起爭議的事。據說有大陸人看了《浮城》說是一部親共電影,當然是因為看到電影中的一些批評英國人的意象和回歸日五星旗的升起。但從另一角度看,主角阿泉受英人栽培也可以說是親英。社會上一個小人物怎管什麼政治?他們不就只是追求安居樂業嗎?
對於生活在這裏的一個小人物來說,回歸前後香港的最大變化,是從一個流動的社會變成停滯的社會。不管是洋人給他機會也罷,是自己奮鬥取得成功也罷,社會基本提供了機會的平等,人們經過努力總可以積累一點保障生活的資產。人有向上流動的機會,也有向下沉淪的誘惑。回歸後的發展,使人對向上流動不斷有挫折感。如果在政治特權之下,富二代、富三代和窮二代、窮三代永續延綿,處身這社會的人也就沒有了指望。
無根的阿泉,經歷一切變故最後的選擇是:不要做一個為家人製造地獄的人,他回歸到尋求家庭親情的心靈平靜。但更根本的,不是應找回我們有權決定自己命運的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