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負責指揮航空交通的民航處航空交通管制員出現內部分化,有管制員不滿處方未有積極推行本地化,過去14年一直以高薪續聘外籍合約空管員,而近年又以高薪續聘大批60歲以上退休空管員,剝削基層空管員的晉升機會,嚴重打擊士氣。民航處表示,有需要留任有經驗的資深空管員,協助運作及培訓工作。
記者:麥志榮
民航處空管員入職的職級為三級空管主任,受訓及取得雷達管制資格後可晉升為二級空管主任。一名民航處空管員指出,民航處在1998年為應付新機場啟用,從海外以合約方式招聘了大批二級空管主任來港,但當中有部份人被安排擔任只須三級空管主任負責的指揮塔工作,亦毋須擔任雷達管制。
臨時措施一做14年
民航處曾表示此安排為臨時措施,但結果一做便14年。這批外籍空管月薪萬元,另有房屋津貼,比須擔任雷達管制的本地空管員高150%。該空管員又指出,民航處近年以高薪續聘了多名60歲以上退休空管員,但這批人只須負責較輕鬆的工作崗位。
民航處發言人表示,現時空管員編制共297人,其中9名海外二級空管主任負責指揮塔工作,他們除了有豐富塔台管制經驗,亦是資深空管教練員,專責培訓本地指揮塔空管人員,是團隊的重要支柱。而有20名年齡超過60歲的空管人員,在得到公務員敘用委員會的支持下,獲繼續以二級空管主任職級聘用,月薪85,945元,擔任空管培訓、安全標準、安全管理、航行情報管理等相關工作崗位。
未認真推行本地化
民航處前處長樂鞏南表示,民航處在97年前流失了大批資深空管員,於是招聘海外空管員應急,之後確認推行本地化,但本地空管員亦未必能接班,因為培訓需要時間,而航空交通增長亦令人手須求不斷增加。
立法會公務員及資助機構員工事務委員會成員黃成智認為,民航處有確實需要時可輸入海外專才,但亦應以培訓本地專才為優先,本地空管員10多年都未能接班,顯示民航處未有認真推行本地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