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的士高組合VillagePeople成功在美國法庭引用「終止權利」條款,在歌曲出版35年後從出版音樂公司取回版權,包括著名流行曲《YMCA》。這算是原創者小勝一仗,也為中介者公司敲起喪鐘警號。
可能留意的人不多,近期香港社會關注的《版權修訂條例》和書商及電子書的爭議,都與互聯網科技普及令中介者角色迅速消失有關。
美國萊斯大學Baraniuk教授的一段TED演說短片中,介紹他們開發的系統,教師可直接分享教學資源,完全繞過教科書和書商,「自選出版」把一本工程教科書書價由超過120美元降至20美元,未來數年這「去中介者化」(Disintermediation)趨勢將達高峯。
政治目的為首要任務
不過,在香港電視上只見書商垂死掙扎,說教師版收貴幾倍是國際慣例;真假也好,慣例是用來打破的。孫公自己也說,書多年前編寫,多印幾本只有印刷費,怎能這麼貴?但政府談版權修訂時可不是這樣說吧。
政府在兩個政策局兩個政策,原來方向相反!教育局打擊版權中介者,商務及經濟發展局處理版權法例卻被指偏幫版權中介者。這是政府施政混亂,缺乏理念,左搖右擺?
筆者一年前已撰文指出,書價和電子教科書問題源於政府多年來過份干預市場,一是書簿津貼令書商得以「公帑直接落袋」;二是課本評審系統維護大教科書出版商競爭優勢,令電子書商無法公平競爭。
為甚麼會這樣?答案在上周《文匯報》社論說出了:「政府應主導出版中小學教科書」,與內地和新加坡看齊。香港開埠首次政府插手教科書內容這第五個「政治任務」,得以在社會對書商一致反感下,幾乎無人質疑政府內容控制,孫公功力猶在!也許,之前所說政府施政混亂只是假象,在不同情況下相反施政,總之政治目的先行!
莫乃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