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體電影愈來愈泛濫如盛女洪潮,電影的「立體味道」卻愈來愈淡薄似加了七喜和冰塊的紅酒,舊片翻新如《鐵達尼》倒或情有可原,新拍的戲如《復仇者聯盟》則難免讓人有受騙之感,那些怪獸,那些英雄,皆跟傳統電影沒有太大差異,立體效果遠遜預期,是故戴不戴上立體眼鏡,其實一樣。
我是做過實驗的:看戲期間,不斷把眼鏡摘下,戴上,再摘下,再戴上,在卅分鐘內重複動作,考察大銀幕上的影像是否出現顯著變化。結果是,每隔五六分鐘出現四五秒的影像重疊,其他時間幾乎無異,有沒有眼鏡都相同,唯一持續地難以看清的只是字幕。
這就是說,大概每隔五六分鐘才有四五秒立體效果,所謂立體電影云云,說誇張點,只是一直用突出字幕瞞騙觀眾。
為啥瞞騙?
猜想純是為了壓低成本。拍立體電影的菲林和器材都特別昂貴,加上後期製作,按一下計數機,投入使費隨時是傳統電影的兩三倍,若對立體片段「限時」處理,自可省錢,但在上映時則以立體為名收取特高票價,投資回報率相對提高了,本小利大,精於商業計算的荷李活肯定趨之若鶩。
或許是懷舊吧,記憶中的第一代立體電影比當下的栩栩如生得多,魚在眼前游泳,鳥在屋頂飛翔,連女主角的乳頭亦比KateWinslet更為突出搶眼,我還記得曾經伸手去摸,只摸到空氣,如露如電,如夢幻泡影,成為我的佛學領悟第一課。
昔日的立體電影像果汁,容量細,料卻夠;如今之立體電影像500cc的摻水「果汁飲料」,看上去鮮艷橙黃,喝下去,卻只是加入了10cc果汁的調味糖水。沒有塑化劑已屬萬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