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成企業首季退步 復蘇堪憂

四成企業首季退步 復蘇堪憂

《焦點專題》
當市場認為企業盈利逐漸步出歐債陰霾之際,剛出爐的企業首季業績顯示,接近四成股份錄得業績按季倒退,復蘇趨勢似乎不算全面,情況有如一隻腳處於泥沼之中,一旦負面宏觀因素再現,企業盈利隨時又要倒下來。
本報統計已公佈今年首季業績的94隻股份數據,其中56隻的業績按年倒退,僅38隻錄得改善。由於今年首季跟去年同期相比,經濟環境及市場信心均差一截,因此業績普遍按年倒退亦不令市場意外。
事實上,按季的盈利比較,更能反映企業業績從歐債危機中復蘇的力度。上述94隻股份當中,有85隻股份提供按季的可比較盈利數字,其中首季業績較去年第四季錄得增長或虧損收窄的股份,共有53隻,換言之,有62.4%的股份,首季業績較去年第四季為佳。不過,盈利好轉的程度似乎並不明顯,未足以確認經濟及股市已重拾升軌。
值得注意的是,公佈首季業績的股份,以中資股為主。若單計國指成分股,有32隻股份已提供可比較的按季比較數字,其中,有21隻股份業績錄得按季改善,比率65.6%,略高於整體數字。
論行業,內銀股、消費品股及石油相關股份的首季業績最為理想,至於貴金屬股、水泥股及基建股則屬比較差的行業。
當中,表現最佳莫過於內銀股,按季盈利增長介乎29%至106%不等。事實上,雖然內銀近年增長漸趨放緩,但收入仍穩定增長,加上每年第四季撥備較多本屬慣例,因此第一季撥備大幅減少而令盈利增長,部份原因也歸功於季節性因素。

水泥股表現最差

至於水泥行業則算是首季業績最差的板塊,中材(1893)、安徽海螺(914)、亞洲水泥(743)及金隅(2009)均同時錄得季度盈利按年及按季倒退。水泥股去年首季盈利爆升,但好景不常,由去年中開始進入低潮,加上較早前盈利基數較高,令業績大幅倒退。
個別股份方面,中海發展(1138)首季業績退步最明顯,去年第四季賺2.32億人民幣,於首季卻虧損3.21億人民幣;至於馬鋼(323)及中海集運(2866)均錄得虧損增加,分別多蝕84%及25%。上述三股身處鋼鐵及航運業,正面對行業低潮,故業績亦受拖累。不過,從事汽車、電池及手機組裝業務的比亞迪(1211)按季盈利亦倒退97%,反映經營表現退步,與整體行業無關。
記者:楊智佳 葉景平

《專家之言》
水泥股快見底

獨立股評人 陳永陸
「內銀估值便宜,可以跑贏大市。內銀盈利第一季跟第二季不會相差太遠,隨着經濟環境轉好,情況會更加好,但要留意中期業績會否為地方債作新的撥備。水泥業第一季業績差,原因是農曆新年前後,水泥行業進入季節性淡季,第二、三季會漸入佳境,水泥板塊便會見底及改善。」

內銀股唔值博

豐盛金融資產管理董事 黃國英
「始終內銀有潛在風險,貸款質素會轉差,所以不喜歡投資這個板塊。目前風險未算很大,因為內銀不會迫死客戶,只要願意繼續借錢予債台高築的客,滾下去便可以。市場對水泥建材股的預期太差,但未有動力帶動股價回升。如果房屋市場回升,水泥建材股盈利便有機會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