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迹象顯示,歐洲民眾正在迅速向左轉,越來越指望政府而不是市場協助脫困。星期天法國及希臘大選結果固然是清楚的標記,上星期英國地方選舉結果同樣值得留意。
跟歐元區國家不同,英國不需負擔歐豬先使未來錢的責任,可以按本身的需要及政治理念推動經濟政策,不受其他人左右。2010年上台的保守黨、自民黨聯合政府雖然沒有戴卓爾夫人的堅定信念,但對工黨的「大政府」政策不以為然,認為減稅及縮小政府規模才是復蘇經濟的方法,才能夠以最快速度擺脫金融海嘯帶來的經濟困境。此所以聯合政府上台後的幾份預算案的主調都是削減政府開支,削減政府職位及減稅,希望藉此減低政府財赤及提振市場信心。數以萬計大學生及青年就因為政府大削大學資助而上街抗議,造成多年來未見過的街頭暴力衝突。
聯合政府堅持財政原則,堅持市場主導當然不僅僅是從原則出發,也因為他們相信走這條路可以達到救經濟的效果。可惜英國經濟表現好像跟他們開玩笑那樣,從2010年上台執政以來,英國經濟一直沒有甚麼起色,2011年初連續兩季負增長,正式陷入衰退的境地。財相GeorgeOsborne為了解畫,不但歸咎歐債危機,又把責任推在雪災及日本大地震身上,認為這些外國因素妨礙了英國經濟正常運行。
很不幸,到最近兩季,英國經濟再次陷入負增長,意味她再次陷入經濟衰退中,援用行內術語,英國出現了「雙底衰退」。對於厲行緊縮政策,大力削減政府開支的保守黨、自民黨政府而言,「雙底衰退」無疑是一記響亮的耳光。
更糟的是,英國選民同樣給聯合政府一個大巴掌。根據上周的地方選舉結果,保守黨、自民黨遭逢罕見的大敗,前者喪失400多個議席,令議席數目跌至1,000。向來在地方選舉有優勢的自民黨更慘,丟了接近一半議席,只剩400多個地方議員。倒是主張增加政府開支救經濟的工黨漁人得利,議席大增800多個,總數升至超過2,000。地方選舉當然有抗議票的因素,執政黨表現欠佳也是常態;但這種一面倒的結果表明英國選民對緊縮政策已非常不耐煩,若果經濟形勢再不改善,或政府不調整一下政策舒緩不滿,下次大選保守黨、自民黨將岌岌可危。無怪首相卡梅倫在選後立即表示,已收到選民的清楚訊息,將會抓緊機會改善經濟。也許,未來幾個月會看到英國調整她的緊縮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