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劉為民於3日的發布會上強調中國是個「法治」國家,陳光誠早己釋放,行動自由,絕不會發生被軟禁情況。看著劉那木無表情的嘴臉,袁木的影子立刻重現小民腦海,中國官員那種「承傳」的傳統真是廿多年不變。
當溫總往訪波蘭奧斯威辛市比克瑙德國納粹集中和滅絕營紀念館,並發表要世人毋忘歷史悲劇,「以史為鑑,只有自我反省才能得到國際社會的尊重。」這番話於全球發布之際,正是已被釋放的中國視障公民陳光誠跌摔了兩百多次,終於由山東臨沂家鄉逃往北京「最安全」地方的消息在國際傳播開來。
中國依政治需要「釋法」
兩個消息一先一後地出現,可說是相影成「趣」。沒有錯,中國一直強調自己是「法治」國家,實際是以「法治」國的國家,「法」是依政治需要來解釋。近百人在東師古村監控陳光誠,也只是依「法」維穩的措施,以中國自己一直強調的「國情」,不存在「軟禁」這回事。
「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的始皇時代,也是依「法治」國,結果「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內畔矣」。目前雖然未致於「智士不敢謀」,卻是「姦早上聞」,依然故我,以「法治」國。
未獲信任國企外闖碰壁
商務部部長陳德銘在第四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舉行期間的中外記者吹風會上表示,中美經貿問題應「去政治化」。然而政治就是最大的經濟。以這樣的「國情」,如何「得到國際社會的尊重」和信任。正如近十年中國企業一直強調走出去的結果,是碰壁多於收成,實際就是國際社會看不起和不信任財大氣粗的中國。沒有錯,大家可以用一點點陰謀理論來看「舉世價值」;然而,對自己國民予以充分的人權、信任,和陰謀理論有何相干?
郭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