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未未的母親,艾青的妻子,這本書是高瑛的自述,也許對我而言還要加上一個頭銜是曾慧燕的婆婆。記得當年女記者曾慧燕嫁給艾端午,而我與慧燕有過幾面之緣,從這本自述中才知道原來艾青從不承認有這個兒子,也許人品有問題,慧燕不知如今過得可好?
我最感興趣是曾記載大詩人艾青二十年代曾是杭州國立藝術學院的學生。他人生的第一個伯樂便是大畫家林風眠,而且是林老鼓勵他留學巴黎,三年後回國,人生的際遇也因此改變。
艾青與高瑛兩人相遇一個是第二次另一個則是第三次婚姻,卻成就了這一段四十多年的好姻緣。山東女子高瑛的確是一個堅忍不拔的北方女子,在那個年代已是敢愛敢恨,一清如水的性格。在艾未未出事的那段時期,這一個母親的力量不容小覷,她飽經憂患,顛沛流離給了她生存下去的韌力。
許久以前曾在藝術中心聽過艾青的演講,那時他已垂垂老矣,之後再過十多年,離開了人世。這本書中曾記載荒涼的黃土地歲月,與艾青的緣份,還有在愛荷華聶華苓與安格爾家中的盛宴;座上盡是豪英,詩酒風流的聚會,裏面有許多我認識的詩人文化人及舊朋友。
就在艾青被打成右派那年艾未未出生,艾青早已預言這孩子生不逢辰。文化大革命的年代艾青也吃足苦頭,高瑛受到牽連,比起當年在大革命所無辜死去的知識份子文化藝術界精英,倖存者在一個又一個運動中死去活來,艾青與高瑛是千古艱難唯一死。如今一個母親的願望,是希望下一代可以好好活下去,為了這樣,她的眼淚永無乾涸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