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少數族裔中文水平偏低,有讀寫困難。香港大學中文教育研究中心教學顧問陳偉文指出,程度差異是致命傷,有優秀的非華語學生升讀傳統名校,因中文程度追不上,最終轉讀指定學校;但指定學校的新來港少數族裔學生,中文能力欠佳,兩者差距更大,教學上難以兼顧,結果兩敗俱傷。
老師培訓不足
全港約有3萬名少數族裔就讀全日制課程。統計處資料顯示,01年有981名少數族裔升讀大專院校,06年增至1,293人,但佔全港適齡學生的百份比由1.1%下降至0.9%。陳偉文指與少數族裔多來自基層家庭有關,也因本港缺乏專為非華語學生而設的中文課程,即第二語言教學。
陳偉文曾任教指定學校十多年,認為本港教育界對中文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認識不多,老師培訓不足,也欠缺教材,「導致學生嘅學習動機和能力都較低」。
近年中、小學要縮班殺校,少數族裔反成這些主流學校的救命符;但在資源不足,拚命收生的情況下,少數族裔得不到特別照顧,依舊學不好中文,只會惡性循環。陳偉文認為,融合教育是較佳做法,「否則只會任由佢哋自生自滅」。
平等機會委員會去年發表報告,批評現行的融合教育失敗;融樂會也擬控告政府違反《族種歧視條例》。總幹事王惠芬指出,少數族裔多年來缺乏教育支援,「由期望等待到失望」。《蘋果》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