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心見誠:私家醫生的得與失 - 李德誠

開心見誠:私家醫生的得與失 - 李德誠

離開大學及公家醫院的崗位,轉到私營市場當私家醫生,一轉眼已五年,當中的轉變實在不少,可謂有得有失。
有得的是,離開了公營醫療架構,工作上少了很多掣肘;診所是自己的,所以想播怎樣的音樂、插甚麼的花、養甚麼魚,甚至是診所的光線、溫度也由自己控制。更重要的是,開藥時毋須考慮部門指引或部門經費是否足夠。
不過有得自有失。當一個私家醫生可以是一個很寂寞的工作,與公家醫院不同,每天由巡房、吃早餐到門診,甚至部門會議都是一個群體活動;私家醫生便剛好相反,每日除了見到自己的姑娘之外,甚少與同行見面。以前遇到奇難雜症也可與同僚或更有經驗的師傅請教,但當私家醫生便沒有這份福氣了。
另外,我以前沒想過經營一間診所原來是非常繁複和費神的。地毯弄髒了要更換、要處理姑娘的公積金,更複雜的是藥物管理。以前在公家醫院有藥劑師打點一切,現在便要自己負責買藥數量、留意藥物何時要再訂、決定藥物的價錢等,全都是藝術。
我和我的姑娘都很怕曱甴,從前舊診所隔籬裝修,驚動了小強一家,其中有一隻曱甴走進了我的診所,我和姑娘也第一時間飛奔往診所外,幸好有一名病人不怕,替我處理了它,我們才可安心繼續工作。不過我覺得當私家醫生最大的滿足感,是有更多時間與病人溝通,而且在公營醫療系統中,病人是屬於公家的,尤其精神科醫生往往每六個月便要轉崗位一次,很難長時間跟進同一名病人。
現時,我每名病人覆診,也有10至20分鐘,開始治療時病情尚未穩定,覆診時大部份時間用在跟進病情、解釋治療方案和解答病人問題;但當病情穩定下來時,技術上只須五至八分鐘便可,剩下的時間我喜歡與病人聊天,天南地北無所不談。
這幾年我從病人身上學了不少知識,有病人教我哪裏買菜、買豬肉;有病人教我最新的隔音設施;最近有病人告訴我盛女節目背後一些鮮為人知的事;試過有基金經理告訴我他的最新部署(果然百發百中!),當然不少得與病人分享湊仔經。有時想,雖然彼此是醫生與病人關係,但聊談起來,倒像朋友多一點。雖然看症很費心力,每天與不同「朋友」談天說地,天南地北,很快又回氣,一天的時間很容易很快樂便過去。

精神科專科醫生 李德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