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企業重組消息多屬正面,廣州藥業(874)重組復牌後即累升50%,威力驚人。發掘具重組潛力的股份,回報吸引,加上本身條件不錯,即使重組非期望之內,仍可伺機向上。中國糧油(606)是研究對象之一,短期目標6.76元,只是返回今年2月中反彈高位,較上周收5.75元,上升17%。
目標價6.76元
中糧股價大幅落後同系姊妹機構,隨時成為重組的導火線,難得是業務主分五大環節,任何一瓣都可分拆獨立上市,加上同系分拆有前例,在形勢有需要情況下,分拆自然列為管理層的首要考慮項目。
中糧07年由中國食品(506)分拆上市,上市後由最終控股公司中糧集團(香港)持有57.85%,中食成為姊妹公司,由中糧集團持有74.22%。另一姊妹企業中糧包裝(906)則在09年上市,由中糧集團持有72.29%。
彼此業務雖稍有分別,但同與食品有關,而且隸屬同一集團,理論上三者PE、PB與股價表現應十分接近。只看近年股價表現,已出現重大分歧,但差別僅在中糧與其他兩家。單以現水平與52周高位比較,幾可肯定中糧有極吸引的追落後條件。
中糧現價較52周高位回落36%,但中食僅低8.6%,中糧包裝更只低2.5%;與去年底比較,中糧仍跌3%,但中食與中糧包裝已分別大升46%與56%,並且於近日齊創出52周高位。
業績不但沒有倒退,且有可觀增長,形成PE與PB均大幅落後中食及中糧包裝,已足以支持中糧追回過去四個月的失地。作為三家公司的控股公司,沒理由不察覺中糧與其他兩家的差距,相信未有行動只是時機未到而已。
中糧2011年度(12月年結)營業額增53.9%,盈利則增39.2%至23.7億元,每股盈利0.586元,現價PE9.8倍,比中食的35.3倍及中糧包裝的12.4倍,分別折讓72%與21%。
業務具分拆潛力
去年底中糧每股NAV5.439元,現價PB1.05倍,比中食PB3.41倍及中糧包裝1.37倍,分別折讓69%與23%!
中糧追落後條件不容懷疑,而「催化劑」則是其重組搞分拆。中糧市值231億元,與中食237億元相若,二者則遠遠拋離市值僅43億元的中糧包裝。
關鍵點在中糧業務主分五大環節,其中以油籽加工最大,分部營業額佔67%,餘下33%才由生化及生物燃料、大米加工、小麥加工、啤酒原料等攤分,換言之,中糧油可將油籽加工保留,其餘業務分拆上市,也是一家市值可達70億元以上的中型企業,體積且大過中糧包裝。
加速管理層考慮分拆的另一源頭,是中糧負債非輕,去年底雖持有91.9億元現金,但銀行借貸及可換股債券高達329億元,若透過分拆集資50億元,對改善財政狀況有利。大行給予中糧油目標價由6.17元至9.90元,現價有利低吸實在無可置疑。
MI能源超賣博反彈
2)石油開採股MI能源(1555)上周三與周四突累跌逾10%,超賣後有望見底,反彈可見2.92元,較上周收2.29元,回升27%。
MI能源由今年1月初低位1.94元升至2月底3.35元,累升72%,上周低至2.23元,已完成黃金比率0.618倍整固幅度,候機反彈,預期阻力在2.92元,有利趁低買入。
現價PE僅4.4倍
MI能源2010年12月上市,招股價1.70元,主業開採石油,並與中石油(857)簽訂合約,在內地經營三個油田,佔有關項目90%權益。中石油前周才高見11.86元,逼近52周高峯11.92元,但MI能源反由52周高位回落達33%,與業績及石油股大勢背馳,反彈理由充份。
繼2010年度(12月年結)盈利勁增2.8倍後,2011年再增1.6倍至11.06億元(人民幣.下同),每股盈利0.42元,折約0.517港元,現價PE僅4.4倍,相對中石油PE12.7倍,落後甚遠。現價PB1.66倍,與中石油PB1.69倍則相近。
MI能源今年首季採油進度理想,向今年日均產量達3500桶目標邁進,大行將其目標價定在3元至4元間,並非過份樂觀。
高彰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