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餐一碗擔擔麪,或一件高力豆沙,背後都有個小故事;消夜一碗皮蛋瘦肉粥,或一碟肉絲炒麪,熱氣蒸騰彌漫幾許人情味。這個不對外開放的沙田凱悅酒店員工飯堂「獅房菜」,由總廚張永勝(Derek)主理,每日從清晨6時開店至深宵凌晨1時。Derek花盡心思,每日每餐菜式均不同,上至總經理,下至執房等200多個員工,天天圍攏一起吃飯,個個食得窩心,邊吃邊說着自己小故事,猶如近年熱爆日劇《深夜食堂》。 記者:蔡朗清
現年44歲的Derek每日清晨5時便返抵飯堂,預備一天餸菜。記者採訪當天,飯堂的餐單竟然是擔擔麪、上海菜飯、椒鹽豬扒、大蝦沙律、竹蔗茅根水等,嚇了外人一跳。擔擔麪做法繁瑣,Derek早一天已用老雞、火腿熬了鍋老火雞湯;開飯一刻,煮麪、炒玉豆、切葱花、淋花生醬,逐碗上麪,一餐200多碗。
光是端碗,手也累透。幹嗎不一桶麪,一鍋肉燥上,任同僚自己撈來吃?
Derek說,朝見口、晚見面,員工就像家人,當然要煮到最好。一碗碗上,好吃得多,賣相又好,「我讀書唔叻,做廚有做廚嘅尊嚴,唔做到最好,點對得住佢哋。」飯堂預算有限,Derek卻創意無窮。一日早、午、晚及消夜四餐,一個月合共逾百餐,餐餐菜式不同,「唔想佢哋好似對阿媽抱怨話乜日日食同樣嘅餸。」
每月一日炮製特色菜
吃擔擔麪吃得「雪雪」聲的酒店咖啡廳副經理Matthew說,這裏食物水準不比咖啡廳遜色,每月更有一日吃特色菜,如日本菜、韓國菜、越南菜等,「我哋一班員工一齊嚟食飯,一邊傾偈好開心」。有員工還透露,Derek曾一度遭其他五星級酒店撬走,來了新廚師,「嗰陣大家都冇啖好食,部份同事被迫出街食。Derek返嚟,飯堂即刻熱鬧番」。
Derek每天吃飯,並非匿在廚房,而是進入飯堂,與同事一起吃、一起聊,交流做菜心得。「每日開飯,冇咁忙嗰陣就走出廚房同佢哋一齊食飯,傾吓偈,問吓意見;佢哋想食乜嘢餸會話我知,好似想食香草煎三文魚,我就會整畀佢哋食」。Derek偶爾炮製手工極度繁複的豆沙鍋餅、高力豆沙,當日的飯堂必定座無虛設。Derek甚至在公餘時間開辦烹飪班,教同事煮撚手小菜,「做好一個飯堂好重要,可以加強酒店嘅凝聚力,增加大家歸屬感」。
不說不知,Derek原來是外省菜廚師出身,13年前毅然轉投酒店員工飯堂,輾轉任職萬豪酒店、富豪酒店、半島酒店等員工飯堂總廚,成為搶手貨,兩年前跳槽至沙田凱悅酒店員工飯堂「獅房菜」當總廚。他更是全港唯一一個外省菜師傅能掌管五星酒店飯堂。
行行出狀元,只要有鬥心,做事要認真,即使擔當員工飯堂廚師也出頭。Derek於17歲學廚,從洗碗洗鑊做起,多年後才有機會跟大廚學做菜。「嗰陣學廚冇家咁幸福,唔洗吓碗紮穩根基,大廚點會教你嘢。」他說,在外省菜食肆做了10多年,機緣巧合,95年在朋友穿針引線下跑到杜拜五星酒店中菜廳工作,「第一次喺酒店中菜廳做,工作環境比酒樓好」。之後他轉到挪威首都奧斯陸食肆工作,最終寂寞難耐,98年返港,「歐洲生活好休閒,養老最啱,但嗰陣對我嚟講實在太悶。」
返港搵工,Derek在報章看到鷹君酒店(現朗廷酒店)聘請員工飯堂主管,一念間決定申請,「嗰陣嘅酒店員工飯堂主管,唔係廣東菜廚師就係西廚,唔會有外省菜廚師」。
人總有第一次,Derek作最壞打算,做好求職者本份,擬好計劃書連申請表格一併寄出。Derek回憶道,面試當天,人事部主管對他說,全部49個申請者中,只有他一人未做過酒店員工飯堂,亦是唯一一個外省菜廚師。「佢話,憑乜嘢要請我,聽到咁講諗住走得。點知佢跟住話,求職者中只有我有計劃書,決定做一個大膽決定請我,佢仲話希望日後唔會後悔。」
「用心去做一定好食」
機會,只會給曾努力過的人,Derek說:「幾年後人事部主管離職,走嗰陣同我話,請過唔少廚師,請得最啱嘅係我,絕對冇後悔。」
Derek說,飯菜做得好不好,並不在乎所在環境,也非頂頭戴着米芝蓮的光環,而是在乎廚師的心。「只要好用心去做好嗰道菜,道菜一定好食。客人食嗰陣亦會感受到廚師用心做菜嗰份心。家同事見到我都叫聲張師傅。做廚要有做廚嘅尊嚴,唔可以求其了事。」收到,難怪蘋果飯堂的飯餸那麼難啃,歸屬感果然打了折扣。